1. 首页 >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痛症的机理有哪些(针灸治痛的原理)

 

贺普仁(1926--2015)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针灸大师,拥有“天下第一针”的美誉。他毕生研究针灸学,创立针灸三通法。本文总结了他的“针灸治痛十法”,如下:

 

1. 祛风止痛

特点: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致病,易袭阳位,风性疏散,易伤肌表,荣卫失调,发为疼痛。

治则:治宜疏风散邪,调和营卫。

选穴:风池、风府、风市。

穴解:风池可祛风解表,风府祛风清脑,风市祛风通络止痛。此方以治外风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痛不定处。表现为外风引起的有汗、脉缓、头疼、腰痛、四肢关节痛等都可应用。

2. 散寒止痛

特点:寒为阴邪,寒性收引,易伤皮毛,腠理收缩,经络不畅,发为疼痛。

治则:散寒通络,行气止痛。

选穴:大椎、后溪、昆仑。

穴解:大椎是督脉与手足三阳之会,可助阳散寒。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昆仑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夹脊循背,寒邪伤人,首犯太阳,故取昆仑。三穴相配,宣散寒邪,行气止痛。

3. 祛湿止痛

特点:湿性粘腻,容易阻滞气机,阻在上者见头晕;阻在躯干则胸闷、腹胀;流注四肢则胀痛。

治则:祛湿消肿,通络止痛。

选穴: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穴解:中脘、三阴交可祛湿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浊,消肿祛湿。三穴相配,行气健脾、祛湿消肿、通络止痛。

4. 行气止痛

特点:古有形伤肿,气伤痛之说,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此处气滞多见于肝气郁结和忧思气结。

治则:疏肝行气,通络止痛。

选穴:肝俞、期门、阳陵泉。

穴解:肝俞、期门为俞募配穴法,可疏肝理气止痛。阳陵泉是胆经之合穴,合治内府,舒肝利胆。三穴配合可用于胸胁疼痛、胃气痛、四肢走注疼痛。

5. 活血止痛

特点:若跌打损伤或气机阻滞可见血瘀阻络,脉络不通则发为疼痛,瘀血疼痛特点为刺痛,痛处不移,昼轻夜重。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选穴:尺泽、委中、膈俞。

穴解:瘀血疼痛,多用放血法,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多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多用委中放血。而膈俞为血之会穴,善于活血化瘀。三穴共用活血化瘀,临床可根据瘀阻的位置,再配合阿是穴。

6. 温中止痛

特点:多见于寒阻中焦,或寒邪直中,或寒从内生,阻滞中焦,常见脘腹疼痛、胃脘痛、腹痛、痛经等。

治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选穴:中脘、气海、脾俞。

穴解:多用灸法。中脘、气海艾灸或温针灸,可温中下二焦,散寒行气止痛,脾俞针灸并用,温运脾阳,散寒行气,通络止痛。

7. 消导止痛

特点:多见于食滞中焦或食停肠胃,临床可见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便秘等症。

治则:消食导滞,通腹止痛。

选穴:中脘、天枢、足三里。

穴解:中脘可调中焦脾胃,天枢可通肠,足三里可升可降,通胃腑以下行,促进胃肠蠕动,诸穴合用,食积可行,疼痛可解。

8. 养血止痛

特点:外伤出血或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筋脉失养,不荣则痛,特点为隐痛,痛无定处。

治则:养血荣筋止痛。

选穴:肝俞、脾俞、阳陵泉。

穴解:肝藏血,肝俞调肝血以养筋;脾统血,脾俞益脾而增气血生化之源。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可舒筋利关节而止痛。诸穴常配合局部阿是穴。

9. 清热止痛

特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凡临床见如的红、肿、热、痛的炎性疼痛,多为火邪热盛造成的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见疼痛。

治则:清脏腑热止痛。

选穴:十宣、大陵、丰隆。

穴解:十宣放血泻脏腑热,丰隆从阳明以泻六腑热,诸穴合用,热去肿消,经通痛止。

10. 补肾止痛

特点:肝肾亏损,肾主骨,肝主筋,则见筋骨疼痛,再加寒邪外袭,则易疼痛加重。

治则:补肝肾强筋骨,通络止痛。

选穴:肝俞、肾俞、太溪、大杼。

穴解: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则常见腰膝疼痛。肝肾亏虚,则常见失眠、心悸、耳鸣、头晕、脉沉细弦等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gtzz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