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专业里,或者说中医院校里有一个课程叫针推专业。现在很多学针推的学生,包括当初笔者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总是觉得针灸和推拿是可以分开的。针灸不就是扎穴位起到“玄学”作用么,而推拿就是按摩肌肉放松它么,各位看官是不是基本都是这么理解的?
如果你这么理解的话,那么你对中医的外治疗法可能会一直卡在一个“有术无道”的状态。什么是“术”,什么是“道”可能很多人不理解。“术”通常指的是方法,或者方式,用医学角度来说就是扎针,汤药,艾灸,推拿等具体方式。那“道”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万物的规律,或者某些问题背后的逻辑。
有人看到这儿可能就会想治病不就是用“术”/方法么?是啊,但是有时候用错“术”或方法会误人甚至伤人性命的。现在网络上或者很多书籍里面都在教大家如何养生,用什么穴位和汤药,这些东西就是所谓的“术”。然而背后的逻辑规律很多都没有讲,问起来很多只是简单的说什么通经络,祛淤之类的话术。这些东西看似很好学,但是很多人一用起来效果很一般,甚至加重了。
这就是学“术”没学“道”的一种后果,医学的“道”是让你去明白你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至于用什么“术”那是个人选择了。这种“有术无道”的状态其实并不是只有在一些普通爱好者身上,一些医生或者专业人士也是如此。
前两天笔者去参加一个朋友组织的交流会,这时候有遇到一个从事推拿朋友。他跟笔者说前阵子用我分享的处理腰扭伤方式给客户处理,发现效果不理想。笔者听到这时候有点纳闷,因为这个方式笔者操作次数也不少,效果一直可以。那到底是笔者讲课的问题还是他的操作的问题,这个需要进一步确定。
笔者问他“你操作前又让他自己抬腿看看么?”,他说“有”。笔者继续问他“那你操作完呢,有重新让他自己抬腿看看么”?他突然沉默了下。
在聊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他在给顾客操作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大的问题,一个是操作前和操作后的动作测试没有去好好对比。还有一个是没有认真去找一找腰扭伤的症结点的位置是否和笔者讲的相同,而且操作后也没有去探测症结点是否消失了。这两个操作问题点对于手法操作的人来说是很致命的。
笔者在之前分享的公开课中就明确说过,腰扭伤症状如果要确定是腹部引起的话需要先让他主动抬腿。如果抬的过程中疼痛,但在下腹部找到痛点后压住再抬腿不疼,那大部分可以确定是腹部引起的,而且操作完毕后要再让患者主动抬一次腿。这时候患者要是主动抬腿腰部疼痛明显改善或消失,这才能算治疗完毕,而笔者遇到的这位朋友他明显做的不完整。
腹部引起的腰扭伤如果对于一些老手来说其实不用测试大部分通过手感也能判别出来,因为这一类人在下腹部可以摸到明显的张力(肌肉紧张)且压痛。当你通过调整下肢的结构的时候下腹部也会发生改变,最终这个张力和压痛都会消失。老手完全可以依靠手感确定这个病人疼痛解决了多少,还剩下多少。
如果一个医者或者专业人士没有办法去验证问题所在,那么他们很难去找到问题所在,也很难彻底解决问题。你会发现这一类人今天给你用这个方法,明天给你用那一个方法,最终使出浑身解数都不管用的样子,好像当年的笔者一样。这种还是比较负责任的医者或者专业人士,他们只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没高人指点比较坎坷而已。而那些做了两三天治疗没缓解仍然用同样治疗手段的人才可恨,因为他们根本没把你的问题放在心上。你只是流水线上的韭菜而已,最终可能还会说一句“人家都好了为什么就你没好”。
笔者以前也有类似“有术无道”的窘境,但某一天听到北京阎喜换老师讲了一个道理后改变了。阎喜换老师不仅精通于手法,也精通于针法。她告诉笔者,做针法也好,手法也罢,都要明确能够感知到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然后你在处理它的过程中,它出现了什么变化,最终是否处理干净了,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为什么要去感知处理部位的变化,因为这是一个推论和验证的过程。如果你认定处理部位是问题所在,那么处理过程中它应该会发生变化,否则做的是无用功。处理过后它发生改变了且病人的症状同时改善了,这才能说明你的推断是正确的和处理方式是有效的。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手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针法也是如此。
这个文章和结论就是从手法的感知下得出的,因为手法处理后患者经络方向的组织间隙改善的同时症状也改善了。有了这个理念后笔者用针法去处理组织的时候获得了同样的效果,甚至更不一样的效果,然后心得满满。
难经七十八难中曾经提到过:“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笔者从自我成长的经验来说就是右手持针,左手检测结构的改变。很多人听笔者这么说会懵逼,那笔者再展开来说就是一般做针灸的都是右手扎针,如果你只感受右手下的变化,那你可能对一些针灸起到的效应不太清楚。当你右手扎针的时候,左手观测病灶的变化时,可能就知道针灸起到什么效应了。当然这也是笔者基于自我经验的理解,有可能也是错的,毕竟古人很多话里都藏着很多信息。
但假设笔者的论述是对的呢?其实在内经原文中也有很多穴位是需要去寻找的,文中有很多“切”的字眼存在。但现如今的科班教学都把这个“切”字统一变成把脉了,如果把脉只是“切”的其中一种方式呢?会不会误人子弟?笔者记得有人提起过阎喜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求他们一年不能碰针,要磨炼好手感再去用针。
笔者其实蛮喜欢用手法的,因为它可以去动态观测患者身体的变化,捕捉很多微小的细节。这些微小的细节里面藏着患者没有告诉你的信息,还有疾病的根源。有很多患者经常会诧异为什么看一个问题笔者会知道他们身体的其他问题。甚至当下问题的时候经常用的是“头痛医脚”的方式,而且效果还不错。
这些东西就是做手法做出来的,它同时给了针法很大提升空间。因为笔者在扎针的时候可以摸到客户/患者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好多少,剩多少很多时候是清楚的。而且手感加经络的组合让这一思维更是无限的放大,再也不用被拘束,常见的问题有时候一两针便是立竿见影。
在如此的成长过程中,笔者发现慢慢可以读懂黄帝内经里面说的一些话。也就是慢慢接近于理解一些“道”的东西,再接着就是处理方式(“术/”方法)也逐渐变多,但自始至终手感贯穿了笔者成长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