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40~60岁之间的成人,男性较多于女性。病变主要累及颈椎椎间盘和周围的纤维结构,伴有明显的颈神经根和脊髓变性。本 病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头、颈、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并可有进行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重者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累及椎动脉及交感 神经则可出现头晕、心慌、心跳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类型
颈 椎病的临床表现依病变部位,受压组织及压迫轻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症状有的可以自行减轻或缓解、亦可反复发作;个别病例症状顽固,影响生活及工作。根据 临床症状大致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然而在临床上每可见到各型之间症状、体征彼此参杂的各种混合型。 三、 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病象
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起病缓慢,多无外伤史。但是当头部受到各种原因的外伤时可诱发本病。
主要症状有颈肩背疼痛及颈神经刺激或者受压症状。
其重要体征为
1. 颈部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及僵硬现象。
2. 压痛点在受累颈脊神经的颈椎横突下方及其背支支配的区域。
3.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4. 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
5. 肩部下压试验阳性。 (六) 颈神经受到刺激时,其远隔部位早期表现为疼痛过敏;当受到压迫较重或者时间较久时,其远隔部位表现为感觉减退。
6.支配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腱的主要神经受到兴奋时,腱反射活跃,反之,则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7. 神经根受到压迫后,轻者其所支配的肌肉力量减弱,重者尚可以见到肌肉萎缩。
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病象
临床上根据压迫物位于脊髓的中央还是偏于一侧可分为单纯脊髓型和脊髓神经根混合型。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1.上肢症状:出现于一侧上肢或两上肢的单纯运动障碍,单纯感觉障碍或者同时存在的感觉及运动障碍。 (二) 下肢症状:出现于一侧下肢或两侧下肢的神经机能障碍。
2. 偏侧症状:出现于同侧上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
3.交叉症状:出现于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的感觉或运动障碍。
4.四肢症状:出现于四肢的神经机能障碍。
5. 头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或头皮痛。
6. 骶神经症状:表现为排尿或排便障碍。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病象
1.椎动脉供血不全的典型症状: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耳鸣、耳聋。
2. 猝倒。
3. 脑干症状: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 (四) 枕部跳痛。
4. 发作性昏迷。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病象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1. 头痛或偏头痛、头沉、头昏,枕部痛或颈后痛。
2. 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窝胀痛,眼目干涩,视野内冒金星等。
3. 心跳加快,心律紊乱、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等。
4. 肢体怕凉怕冷,局部温度偏低,或肢体遇冷时有刺痒感,继而出现红肿或疼痛加重。
5. 发汗障碍。
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有头昏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胃肠蠕动增加或暖气等。
颈椎病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颈椎病以局部取穴为主 ,随症循经远近配穴 ,针刺颈部夹脊穴时 ,要掌握好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行提插捻转手法诱导经气传感是取效的关键。配合电针可增强止痛效果 ,病久质寒可加灸法协同增效。久病入络可刺络拔罐祛瘀止痛。耳针按压可起防治作用 ,配合颈部活动可松解肌肉 ,解锁关节 ,缓解疼痛。
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其中以神经根型疗效为最佳 ,交感型、椎动脉型次之 ,脊髓型较差。在各种疗法中以穴位综合疗法效果最佳。针灸治疗主要适用于退变过程中的颈椎失稳期和骨赘刺激期 ,而对于骨赘压迫期 ,则需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外科手术。针灸治疗该病主要是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解除粘连和痉挛而起作用。
实验表明 ,针刺可使血管痉挛得以缓解 ,使颈椎动脉血流增加;可使患者的主观疼痛感觉缓解 ,颈部肌电明显改善。颈椎病是退行性病变 ,针灸可缓解疼痛、改善症状 ,但不能根除 ,常易复发。因此 ,如何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 ,在治疗期间应当注意防护 ,避免长期低头工作 ,工作 1~2小时后适度活动 ,平时采取正确的睡眠姿势 ,枕头高低适中 ,注意颈部保暖 ,避风寒、寒湿之邪。
针灸的分型治疗:
(1)颈型颈椎病:主症以颈强为主者 ,可针风池、合谷、列缺、悬钟、外关;以颈痛咽痛为主者可选针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后溪;俯仰受限者 ,配昆仑、列缺;旋转受限者配支正。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主症以痛为主者 ,针风池、合谷、足三里、悬钟、后溪;有肩痛者配肩髎、肩外俞;肘臂痛者配曲池、天井、外关、尺泽;腕部者配阳池、阳溪、腕骨、大陵;以麻为主者可选合谷、外关、足三里、三阴交、肾俞、悬钟;以肌萎缩为主者 ,可针曲池、手三里、脾俞、八邪八风。
(3)脊髓型颈椎病:①以痉为主症 ,虚痉针中脘、足三里、悬钟、太溪、三阴交、阴陵泉、气海、关元、命门;实证针环跳、秩边、阳陵泉、委中、昆仑、脾俞、大椎、后溪;便秘可加天枢、支沟、上巨虚;小便不利针三阴交、阴陵泉、中极;②痿症:补肾益精: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太溪;补养脾胃:脾俞、足三里。
(4)椎动脉型颈椎病:①偏痰湿者针中脘、内关、丰隆、 解溪、悬钟、阴陵泉;②偏血瘀者针太阳、风池、阳陵泉、支沟、合谷、太冲、足三里、束骨、中渚、足临泣、后溪;③偏湿热者针大椎、合谷、曲池、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太冲;④偏气虚者针百会、气海、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悬钟、劳宫。
(5)交感型颈椎病:①肝阳偏亢针风池、曲池、足三里、太冲、行间、阳陵泉、太阳 ,前头痛加合谷。枕痛加后溪 ,头顶痛加太冲 ,颞痛加中渚;②血虚精亏针神门、太溪、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关元、脾俞、肾俞;③胸痹针支沟、阳陵泉、郄门、内关、神门;④胃痛针内关、足三里、中脘、悬钟;⑤便秘针天枢、支沟、上巨虚、中脘、行间。
针刺注意事项:
1.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 ,不行针刺以免出现晕针与滞针;体质虚弱者 , 尽可能选择卧位 ,刺激不宜过强以免晕针。
2.怀孕妇女 ,针刺须谨慎。怀孕3月以内者 ,下腹禁针 ,三月以上者 ,腹部与腰骶部及一些易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等 ,不宜针刺以免流产;月经期间如非调经需要不宜针刺。
3.针刺应避开血管 ,有出血倾向与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针刺 ,以防出血或出血不止
4.面项及躯干部穴位必须严格按照每个穴位要求的角度与深度进针 ,以免造成气胸或重要脏器损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