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的针灸一定要看针灸医史,并且一定要从前期往后世看,这样才能明白经络穴位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演变,做到正本清源,我们现在学习的教材是建国后统一整理汇编的,那么这就一定是最完美的总结么?其实近些年来也有不少改变,有些想不通的多看看医史也就多些思路了。我认为其中必读的三本著作是《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大成》,这三本著作不管从时间的跨越长度,还是完整程度及理论转型都可以作为善本供我们仔细研读。
《针灸甲乙经》全名是《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由三国时魏人皇甫谧著于公元256~260年左右。他把《灵枢》、《素问》中有关经络、腧穴、针灸方法等内容与家传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结合起来,以类相从编辑成书,全书十二卷,总计128篇。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从卷一至卷六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和针灸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以及腧穴的分类、部位,针刺的深度,禁忌和注意事项等;从卷七至卷十二是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主治腧穴等。本书是继《内经》之后,又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对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承先启后的贡献。
《甲乙经》中补充了腧穴,厘定了腧穴的位置,由《内经》的160个经穴数扩大到349个,并对各腧穴的部位和主治病症作了明确的论述,凡以前医籍载述不确切的,都一一作了校正。此外,对腧穴的排列次序采用头面、躯干分部,四肢分经的方法。还首次提出95个交会穴,从而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该书从卷七至卷十二,以54篇将近一半的篇幅载针灸处方五百余个,论治病证二百多种,而其中大多数是《甲乙经》之前根本无载述者。《甲乙经》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仍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也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由宋代王惟一撰述,刊于公元1026年。翌年王惟一等又铸造了我国最早的针灸铜人模型两座,并将《铜人经》刻于石碑上,供人们拓摩,以广流传。
该书分三卷,记载穴名354个,数量有所增加,腧穴的主治范围也有所扩大,并在《内经》原文基础上参考各家著述,对十四经脉的循行及腧穴,详加注释,予以订正,还附经脉腧穴图15幅,为此与宋以前的针灸书籍相比较,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且简明扼要,颇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针灸大成》为明代杨继洲所撰,刊于公元1601年,杨氏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汇集了历代针灸文献编成。卷一摘录了《内经》、《难经》等医经的针灸理论;卷二、卷三为针灸歌赋及医论;卷四为针法;卷五为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卷六、卷七为经络、腧穴;卷八为各病针灸法;卷九选录各家针灸方法及杨氏医案;卷十为儿科诊治法。
该书较全面地综合了明代以前针灸的学术成就,因而在理论和临床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是针灸史上继《内经》、《甲乙经》后的又一部总结性著作。譬如在腧穴方面,收载经穴总数达359个,不但重视经穴,而且对奇穴也很重视,精选了34个奇穴详加介绍。在临床方面,列举了151条病证,并详述其选穴配穴施治之法,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证,有的还列出备用处方及腧穴,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在针刺手法方面,可以说对明以前的针刺方法几乎搜罗无遗,而且有独到之见,具体可参考以前写的专述文章。
总之,越是往后发展,针灸知识内容越丰富而翔实,此三本著作乃是学习针灸必读的医籍。这些不朽之著,为针灸学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