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针灸治疗

中医针灸的神奇之处有哪些(中医针灸传承的意义)

提及针灸,很多人脑海中呈现的是用几根细细的银针刺激皮肤的治疗技术。但实际上,今天的针灸包含了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一系列疗法。
 
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民探求缓解病痛的本能行为之中。当时,人们发现,身体感到疼痛时,用手按压痛处能够得到舒缓。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体表刺激都是最为原始的医术之一。针灸之所以能传承下来,关键在于中国古人运用智慧,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跃升。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和理论不断互动,医者口口相传、著书立说,形成了厚重的知识与文化积累。
 
在漫长的历史中,医者一直在不断改进针灸的治疗器具与技术。针的雏形是砭石,属于粗糙的切割器具。《黄帝内经》中,出现了“九针”的记录,即九种针刺的金属工具。从文字的描述,到后来配有插图的诠释,都能看出这些工具中也有外科手术器具。它们除了用来刺入外,还有揣摩按压、切割排脓的作用。后来,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改进,以及医疗器具的分化,针刺和手术才逐渐分家。
 
九针图
 
艾灸也是如此。古代文献记载中,灸法比针法成型更早,使用范围、治疗病症更广泛。早期的灸法,是用艾绒做成小小的柱状、圆锥状,直接放在皮肤上烧灼,叫作“一壮”。这种灸法又被称为“化脓灸”或“发泡灸”。其痛苦程度,从宋代画家李唐创作的《村医图》就能看出。为了减轻痛苦,灸法被改进,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上姜片、蒜片或者药饼。后来人们发现,把艾绒用纸卷起来,离开皮肤一定距离熏烤,也可以形成对体表的温热刺激,渐而定型。
 
古代针灸文献中也有一些玄化或牵强附会的成分。比如“人神禁忌”之说,是指在特定的日期时辰,不能针灸身体特定的部位等,在今天很难有参考价值,也就逐渐在实践中被淘汰。另一方面,现代实践中又发现了不少古代没有记录,或未被归于经脉系统的针刺有效点或疾病反应点。因此,新的实践经验也在不断补充、积累,新的理论也在不断产生、架构。
 
中医针灸的神奇之处有哪些(中医针灸传承的意义)
扁鹊行针图拓片

 

 

针灸术的演变,

与不同时期的技术发展同行

 

 

针与灸,无论是器具还是技术的演变,甚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兴衰,都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砭石、石针,到后来的青铜针、铁针、金银针、不锈钢针,冶炼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在降低医者操作针具的难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到了今天,更有声、光、电、磁等更为先进的针刺媒介。而在艾灸方面,利用红外线对人体的温热作用,人们也开发了很多新设备。
 
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也影响着针灸术在相应阶段的安全性和适用病症。在缺少消毒意识、针具粗糙等情境下,没有痛楚、相对安全的方药汤液疗法更受医生和患者的推崇,逐渐成为主流。清代中期时,政府曾一度颁布禁针令,对针灸的普遍应用和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而民国以来,诞生了以承淡安为代表的一批力承针术,同时对针灸进行科学化、现代化改造的医家。针具的改进、针刺技术的精进,使针砭之志复兴,继续发挥着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中医事业得到了极大发展。1955年,国家设立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专门附设针灸研究所(前身为针灸疗法实验所)。1955年4月15日,毛泽东主席提出,“针灸不是土东西,针灸是科学的,将来世界各国都要用它”。1956年,全国第一个国际针灸班在中医研究院开设,苏联专家来华学习针灸。此后,全国大部分省份相继成立中医学院,中医针灸走进高等院校。
 
1958年,中国已有在外科手术中用针刺技术代替或部分代替麻醉药物的尝试,引起学界关注,全国多家医院进行效仿。其间,对针刺麻醉原理的探索也在不断推进,至1970年,针刺麻醉与针刺阵痛的研究成果相继出现。
 
1979年6月1日,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对既有工作进行总结。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举办针刺疗法听证会,会议证明了针刺阵痛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20世纪70年代,针灸在国际上掀起一股热潮,传播到很多国家和地区。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第一批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11月,由我国牵头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该组织至今已覆盖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针灸的生命力,

在现代医学语境下更好地焕发出来

 

 

2010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让针灸再次进入国际公众的视野。针灸与我国许多其他古代科学技术相似,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其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

 

从医史视角来看,针灸作为经验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今天的生命力,它的历史价值并不是只停留于对过去的记录。两千多年积累的浩繁医书,仿佛延续千年的“大数据库”,亟待今天的医者解读其中的深意。当明晰了古老文献是在说什么,我们会发现,一些最朴素的思想与方法,时至今日仍可践行。

 

比如,针灸理论中著名的经脉系统,早期的雏形是从手足末端走向头面、胸腹部的“向心”模式。这种自古被称为“上病下取”的选穴法,及后来形成的经脉理论模型,打开了其他医学门类难以想象的人体“秘密通道”,即使在今天,也给神经科学等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启示。

 

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升空。当时,航天员携带的穴位刺激装置“开箱”,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之一。在不能携带过多医疗仪器设备的情况下,针灸这种设施轻巧的体表刺激疗法,很适合为宇航员提供基本的保健疗愈。

 

同样,近年来逐渐流行的电子针疗仪、温灸器、三伏贴、揿针等,都作为针灸原理的衍生物,走进千家万户。临床上,很多新的局部针刺方法,如头皮针、耳针也应运而生。而针灸适应证,也由传统病症更多覆盖到如针灸助孕、治疗颈椎病等更符合现代人生活和需求的领域。因而,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语境中,针灸也在焕发着全新的生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gtzz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