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他自己走路、吃饭、穿衣服都不得行,现在说话顺畅了,基本能自理,比预期的好多了。”近日,荣昌居民郑爷爷因“脑梗死后遗症,言语欠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1月,糖尿病”等症状来到荣昌区中医院针灸科住院治疗,经过针刺、气压波、电子生物反馈疗法治疗20天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这里提到的治疗方法针刺,便是针灸。荣昌区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陈睿姣表示,针灸在中国的历史要比中药还早,可以说,我们的先人最早发现的医疗技术是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针灸的治疗原理是怎么样的?它又适应于哪些疾病?关于针灸还存在着哪些认识误区?对此,陈睿姣进行了解答。
针灸的治疗原理
陈睿姣介绍,针灸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所谓补虚泻实,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虚则补之”就是虚证采用补法治疗。可以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实现。如施以毫针的捻转泻法、提插泻法,选取具有偏泻性能的腧穴水沟、十宣等,可起到祛邪的作用。
清热温寒。清热就是热性病证治疗用“清”法;温寒就是寒性病证治疗用“温”法。《灵枢经·经脉》所曰“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即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寒的治疗原则。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陈睿姣说,主要包括治病必求于本,应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治标病,后治本病;标本同治,如气虚感冒,应当益气解表,才能祛邪而不伤正。而所谓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季节(包括时辰)、地理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正确认识针灸 你还需要知道这些知识
陈睿姣介绍,除了大家熟悉的各种扭伤、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膝关节炎,还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腱鞘囊肿、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面肌痉挛、中风(脑梗死、脑出血后遗症)、帕金森综合征、失眠、胃痛、泄泻、便秘、月经不调、痛经、耳鸣、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
“很多人认为针灸只能缓解疼痛问题,其实不然,在一些重症方面,针灸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等。这其实就是大家因为对针灸了解不够而产生的认识误区。”陈睿姣表示,针灸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针灸治疗时,主要是根据经络的循行,选择相应的腧穴和刺灸方法,使经络通畅,促进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施治前后一是注重调治患者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传。调气是采用补虚泻实等针刺手法使经气调和。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刺与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法,但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临床上应有所区别。例如实热证一般只针不灸;虚寒证就应少针多灸。因此,针灸临床上必须根据具体病证酌情施术。选择用针、用灸,或者针灸并用,决定多针少灸或者少针多灸,方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针刺深浅不同,治疗作用有别:针刺深浅与疗效有密切联系。针刺深浅不同,产生的疗效就会有显著差别。《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灵枢经·官针》曰:“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疾深针浅,病气不泻。”可见,针灸临床按方施术,除前述的三因制宜外,还要根据疾病、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而灵活掌握针刺的深浅。
手法不同,治疗效果有异:补泻是针灸施治的基本法则,在同一个腧穴处方中,如果补泻手法不同,其治疗作用完全相反。例如补合谷、泻三阴交有行气活血通经之效,用以治疗气滞血瘀之经闭、痛经;反之, 泻合谷、补三阴交则有理气养血固经之效,用以治疗月经过多、崩漏。
治疗时间影响针灸疗效。治疗时间的选定主要包括留针时间、选择施术时间、治疗间隔时间及疗程时间。留针时间:一般情况下留针 20~30分钟,临诊时还要根据病情或“疾出”或“久留”必要时可留针1小时至数小时。对于不容易配合针刺操作的婴幼儿以及肢体痉挛性疾病的患者,不适合留针,可略施行针手法后旋即出针,防止发生弯针、断针事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