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针灸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这些科普小知识(这些你必须要了解)

骨质疏松症作为常见的慢性病,发生发展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在早期可以无任何不适,容易被忽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排在所有疾病的第二位。

硬骨头变成“马蜂窝”!

每一位老年人均需防治骨质疏松症

王大妈退休后常感腰酸背疼,在翻身、起坐和长时间行走后更为明显,认为年纪大“骨头酥了”很正常,随着年龄的增加,王大妈的腰腿痛越来越严重,身高也矮了几公分,直到有一次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腰椎骨折,医生给她做了骨密度检查,确诊她患有骨质疏松症,经过医生的耐心讲解,王大妈才明白她一摔就骨折和多年来腰腿痛、身高变矮的根本原因。

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2.64亿,65岁以上人口超过1.9亿,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成为社会问题,是老年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之内,20%的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的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那么,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呢?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它会让骨头变得脆弱和易碎。骨质疏松症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常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沉默的死亡”,甚至成为部分老年人的“最后一摔”。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骨微结构破坏,患者会出现骨痛、驼背,身高变矮,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有部分患者没有骨痛等表现,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症状?

1.疼痛

多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可伴有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等。

2.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脊柱驼背畸形,同时因脊髓神经受压,可能影响心肺功能及腹部脏器功能,出现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

3.极易发生骨折

从站立高度或更低的高度跌倒时,比身体健康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创伤性骨折,骨折发生的常见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部、手腕、肩部等受力部位。骨质疏松症严重的患者,甚至在咳嗽、喷嚏时发生肋骨骨折。

4.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恐惧、自信心丧失及自主生活能力下降等。

花1分钟

自我检测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哪些因素会导致骨质疏松症?

有很多因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高龄、绝经、消瘦等。

2.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乏运动、日晒不足、吸烟、过量饮酒、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喜食腌制食品、高盐、高糖饮食。

3.身患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长期腹泻吸收不良、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肝肾及心肺疾病等。

4.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如何测试是否有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花一分钟的时间对照下表进行风险评估,以下问题中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为“是”,即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建议到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

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

早防、早控、早治

科学规范防治骨质疏松症

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

骨骼强壮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正确有效及早进行防治可以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因年龄增加导致的骨量丢失,避免跌倒和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1.基础措施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和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钙剂、维生素D的补充。

如何调整生活方式呢?

(1)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含钙、适量蛋白质、低盐的均衡膳食。

(2)充足的日照:建议上午11:00到下午3:00期间,尽可能多地将皮肤暴露于阳光下晒15~30 min,每周晒两次,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日晒时注意不能隔着玻璃,尽量不涂防晒霜,以免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

(3)规律的运动:无论男女老少,只要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均可改善身体敏捷性,加强肌肉力量,增加骨密度,减少跌倒风险。适合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游泳和兵乓球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碳酸饮料、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5)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

(6)采取避免跌倒的生活措施:如使用防滑垫 ,安装扶手,家庭走道保持通畅,避免使用材质疏松的地毯等,避免走楼梯,卫生间安装夜灯、必要时使用拐杖或助行器。

如何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呢?

(1)钙剂的补充:充足的钙摄入对维护老年人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很有帮助。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人每日元素钙摄入量为800mg,50岁以上人群则应适当增加至每日1000~1200mg。一般情况下,人体钙通过饮食是摄入不足的,因此需要常规补充钙剂,钙剂可选择碳酸钙、枸橼酸钙、葡萄糖酸钙等。在补钙时需适量,超大剂量补充钙剂可能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维生素D的补充:充足的维生素D不但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还能够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维生素D既然那么重要,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缺乏?通过检测血清25OHD水平可以协助评估人体维生素D水平和指导维生素D的补充。

为维持骨骼的健康,建议血清25OHD水平保持在20 ng/mL(50 nmol/L)以上。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在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期间,血清25OHD水平如能长期维持在30 ng/mL以上,则更为理想。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者可首先尝试每日口服维生素D3 1 000~2 000 IU,对于存在肠道吸收不良或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维生素D肌肉注射制剂。开始补充维生素D后2~3个月时检测血清25OHD水平,如上述补充剂量仍然不能使25OHD水平达到30 ng/mL以上,可适当增加剂量。肥胖患者通常需要较大剂量。无论是维生素D2还是维生素D3补充剂均能等效地提升体内25OHD的水平。

2.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

对于骨密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已经发生过椎体或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和骨量减少且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的患者均属于骨折高风

险者,初始药物可选择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等; 若口服药物不耐受,可选择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等。

骨质疏松症要治疗多久?治疗费用会很贵吗?

骨质疏松症属于慢性疾病,其治疗是一个长期持续、个性化的过程。所有治疗至少应坚持 1 年,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停药前都应该由专业的医生全面评估钙和维生素 D 摄入是否充足、药物疗效、不良反应、是否按要求规范治疗、是否新出现可能改变治疗预期效果的疾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有些患者听到“长期治疗”就开始担心费用问题,拒绝治疗或是中断治疗,殊不知由此导致的后果才是真正的“巨大花费”。

因为,骨质疏松患者因肌力下降,发生跌倒的风险就大,加之骨质脆弱,很容易因很小的外力就发生骨折。骨折之后,花费金钱不说,骨折带来的伤痛,甚至伤残死亡更是让患者和家人苦不堪言!

治疗期间发生骨折,我的治疗失败了吗?

不能仅由一次骨折的发生推断治疗的失败,因为目前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不能消除而只能降低骨折风险。研究显示:药物治疗只能降低40%-70%的骨折风险,且通常需使用较长时间才能达到该效果。对于治疗中新发骨折的患者,一旦中断治疗可能导致更早发生骨折或多次骨折。

3.如何进行康复治疗?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等。

什么叫运动疗法呢?

运动疗法简单实用,不但可增强肌力与肌耐力,改善平衡、协调性与步行能力,而且可改善骨密度、维持骨结构,降低跌倒与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运动疗法应根据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个性化进行,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治疗性运动包括有氧运动 ( 包括慢跑、游泳、太极、五禽戏、八段锦和普拉提等)、抗阻运动(包括举重、下蹲、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等)、冲击性运动(如体操、跳绳)、振动运动(如全身振动训练)等。

什么叫物理因子治疗呢?

中医治疗中常用的脉冲电磁场、体外冲击波、全身振动、紫外线等物理因子治疗可增加骨量;超短波、微波、经皮神经电刺激、中频脉冲等治疗可减轻疼痛;对骨质疏松骨折或者骨折延迟愈合可选择低强度脉冲超声波、体外冲击波等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等治疗可增强肌力、促进神经修复,改善肢体功能。

什么叫作业疗法呢?

作业疗法主要指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康复宣教,包括分散患者注意力,减少对疼痛的关注,缓解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焦虑、抑郁等不利情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gtzz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