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者在上海新华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梁菊萍摄
淋巴水肿比癌症更难受
“在国内,乳腺癌患者术后患淋巴水肿的几率是20%,术后十年则是40%,目前国内因恶性肿瘤而患淋巴水肿的有上千万患者。”潘钰主任介绍。
目前国内癌症患者众多,而早期癌症大多都需要手术治疗,术中为了避免癌症经淋巴结转移、复发会进行淋巴结的清扫,比如宫颈癌、乳腺癌等。而淋巴结的清扫会导致淋巴功能减弱,引起淋巴水肿,患者会因腿肿等导致行走、下蹲、穿鞋等各种困难。并且,随着放化疗时间延长,淋巴功能会越来越弱,水肿也会越来越严重。
“没想到,扛过了癌症手术、放化疗,还要忍受水肿的长期折磨”,30多岁的肿瘤患者胡希(化名)曾一度觉着水肿会跟随自己一辈子,甚至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治疗淋巴水肿,可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国际上首推的是综合消肿治疗,分两个时期。
一是强化期,通过“淋巴引流术”的手法引流,顺着淋巴液固定的流动方向进行手法按摩,让周围的毛细淋巴管功能改善,使淋巴液流到毛细淋巴管里,促进淋巴液进入体循环,减轻水肿。还可借助拉伸绷带的包扎、压力衣等,促进淋巴液回流,减少生成,加上运动训练,一般两周能明显减轻水肿问题。
二是维持期,由于淋巴水肿终生不治愈,在医院治疗之后,患者可以通过自我手法按摩进行手法引流。再加上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如骑自行车,练瑜伽等可以长期维持在理想状态。
今年59岁的张女士,九年前得了宫颈癌,做了子宫及附件切除术,术后放疗21次,化疗5次后,发现自己的腿和脚都是肿的,用手指一摁就是一个坑儿,去医院做了一圈检查才知道是淋巴水肿。辗转多家医院,也尝试了很多偏方,水肿始终不见好转甚至加重。偶然间听其他病友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康复科可以治疗水肿,就来尝试治疗,潘主任为张女士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包括淋巴引流治疗、加压包扎、运动等。
“每次都要搭在医生的肩膀上进行治疗,有时要到晚上七八点。” 张女士在第一次治疗后,水肿围度平均减少1.3cm,左下肢水肿明显改善。
潘钰主任介绍,经客观评价指标,北京市卫计委推行的“巴氏指数”来打分,淋巴水肿患者早期康复干预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评分会有明显升高。原来是水肿,动不了,一动就喘气,腿脚容易溃疡等,现在有些患者甚至都能跑步了。
肩背高低不平当心脊柱侧凸
“每100个小学生中会有1-3个发生脊柱侧凸,其中10%的脊柱侧凸会不断进展,需及时进行康复治疗。”上海新华医院康复科主任杜青说,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站不直,长不高”,然后病急乱投医盲目选择了手术。其实没有达到手术指标时可以通过康复科干预,能很大程度纠正侧凸。
杜青主任曾接诊过一位来自福建的12岁患者小雪,坐着或站着时,两侧肩膀一高一低,右侧背部比左侧突出一些,当地医院确诊为脊柱侧凸,侧凸角度达15°。
正常的脊柱从正前、后方看都是竖直的,脊柱侧凸的孩子则向左或右侧弯曲,呈“C”或“S”形。如果脊柱角度≥10°就可确诊为脊柱侧凸。小雪属于青少年特发性也就是发病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目前属于轻度。国际上推崇的治疗是特定运动疗法的康复治疗,包括三维运动疗法、轴向脊柱减重训练、个体功能训练等。
一套特定的个性化脊柱侧凸运动,不仅可增强躯干肌力量和脊柱稳定性、提高呼吸肌控制能力、扩大肺容量,还能改善脊柱本体感受和运动控制,建立新的正确的姿势模式,达到改善脊柱畸形、减缓或控制侧凸的目的。杜青主任根据小雪脊柱侧凸的具体病状和程度设计了一套“脊柱侧凸家庭康复训练操”,由康复治疗师一对一指导。
杜青主任提醒,康复治疗直到生长发育期结束、骨骼发育成熟、侧凸不再进展才可以停止,也就是说小雪至少要坚持到18岁。如果早期没有积极干预,当侧凸角度达到20°-40°就必须进行支具治疗来阻止脊柱侧凸持续进展,但需要每天坚持佩戴22小时以上,同时还要进行运动疗法,将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很多患儿都没能很好地坚持佩戴支具。而当侧凸进展至40°-45°,就必须考虑手术治疗。但孩子在术前、术后还是要进行康复训练,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庆幸的是,两年后杜青主任随访得知,小雪每天训练0.5-1小时,侧凸的角度已恢复到10°。杜主任提醒类似脊柱侧凸患者,及早进行脊柱侧凸保守治疗,可阻止侧凸进展,有望恢复更直的脊柱。
是脑瘫患者一生都需康复治疗
“小手小手拍、拍、拍,请把小手举起来”“小鱼小鱼哪里游,小鱼小鱼水里游。小鱼小鱼怎么游?小鱼小鱼这样游” 一群孩子在蹦蹦跳跳,有的在自顾自的摇摆,有的跟不上节奏呆站在那里。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幼儿园小朋友的课堂,其实这是脑瘫患儿在康复科的训练的一部分。嘴里跟着老师唱歌,身体也相应的做出各种动作,以此来训练抓物、起坐、扶行等基本动作。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较多,药物、手法康复、功能训练、使用医疗康复设备、手术矫正等。但康复训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类似的训练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杜青主任介绍,脑瘫损伤的部位在脑部,是因为缺氧、早产、黄疸等多种原因造成脑部神经的损伤、死亡。脑损伤的部位不同,脑瘫患儿的表现就不同。
杜青主任曾接诊一位提前三个月出生的早产儿笑笑(化名),出生时因窒息被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出院后,笑笑妈妈发现孩子抬头、翻身、爬行等生长发育情况比同龄孩子慢很多,双脚喜欢踮着脚尖,不太愿意与家人眼神交流,再吵再闹好像和她也没什么关系。
“笑笑的主要问题是早期的缺氧引起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其中肌张力异常增高是比较严重的临床表现,影响孩子的运动和其他能力的发育,属于痉挛型脑瘫。”
对于这类患者,杜青主任介绍,暂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但要早期综合康复,包括运动疗法、言语训练、认知训练等,如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原地起跳等训练,既可以帮助降低异常的肌张力,又能促进她的全面发展,但要把锻炼当成像吃饭睡觉一样每天必须进行的一个活动,长期坚持才行。
如今笑笑3岁了,虽然明确诊断为痉挛型脑瘫,但已学会翻身、坐和扶走。与爸妈语言交流时情绪自然,说话也能“连字成句”了。“她的成长越来越接近正常孩子。”看着现在的笑笑,杜主任也是非常欣喜。
“人的大脑具有超强可塑性,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脑瘫儿童各方面的能力,童趣化无创的康复是脑瘫儿童最好的良药。”杜青主任提醒,除了及早康复外,在预防脑瘫方面,妊娠期就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有早产、胎儿发育不良等高危迹象,就要及时康复干预,给予新生儿全方位的生命流程监护。
关节术后粘连选冲击波治疗
关节粘连是关节受伤或者关节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活动时局部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关节僵直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科孙永新主任介绍,这类问题可以在康复科得到很好地解决。
关节创伤或手术损伤会导致局部软组织淤血、水肿,自行吸收过程中会产生组织机化;由于局部疼痛、韧带损伤、骨折未愈合等原因,局部肢体需要固定制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组成关节的关节囊、关节周围的韧带、相关的肌肉、肌腱也没有了正常的牵伸运动。久而久之,关节周围纤维组织的弹性就会下降,纤维之间的润滑作用减少,距离缩小,最终纤维之间产生互相粘连。
此外,孙永新主任介绍,人体里除了骨骼以外,其它所有组织都是靠瘢痕生长的方式愈合的。关节创伤后局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韧带等组织瘢痕的形成及瘢痕的挛缩,会进一步限制关节活动,从而加重关节粘连。
“在传统治疗方法中,关节粘连患者只能靠自身锻炼,改善关节运动功能障碍。若功能障碍改善不理想,往往在经受长期痛苦折磨后还要历经二次手术。”但现在,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术后关节粘连问题得到了良好解决。
康复医学科应用超短波、脉冲激光、超声波、蜡疗、低频电刺激、冲击波、运动疗法及关节松动疗法等多种物理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有效解决了局部组织炎症、水肿、疼痛等问题,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肢体制动时间,有效改善关节活动度。尤其是体外冲击波治疗,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血管新生、使细胞间隙增大,促进物质交换和营养代谢加强;提高细胞的基础代谢率,促使细胞内蛋白质代谢加强。大大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的几率。
“目前体外冲击波治疗是国际上对软组织损伤、骨折延迟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粘连及僵硬等疾病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也是我们康复科的特色治疗项目之一,”孙永新说。
帕金森患者康复和治疗同时进行
在很多帕金森患者及家属的固有观念里,觉得少走一些弯路把病治好了,就已经很幸运了,没有心力甚至根本不知道帕金森患者的康复也同样重要。
对于帕金森患者而言,康复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尽早通过康复治疗缓解、改善功能障碍,预防继发性残疾;二是对于安装脑起搏器的患者,通过康复训练改善一些不适的症状,辅助起搏器的治疗。
“这也是我们一直想要告诉患者的,帕金森的康复应该和治疗同步进行,且同样重要。”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毅介绍,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种逐渐进展性的疾病,患者早期的功能障碍可能并不严重,往往想不到进行康复训练。但是,在疾病早期,康复治疗可以辅助药物控制或减轻一部分症状,比如肌肉松弛训练可以减轻肌肉僵直的症状,如出现面部僵硬,喜怒不形于色,就需要进行面部表情肌的训练,比如张口闭口、睁眼闭眼、噘嘴撇嘴、皱眉等来帮助缓解。
到了帕金森病中晚期,患者的功能障碍问题会越来越明显,康复治疗有助改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预防继发性残疾。此外,对于脑起搏器带来的肢体无力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郭毅医生介绍,安装脑起搏器的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可以辅助手术,让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首先,要对病人进行功能评估,包括下肢各个肌肉群的力量评估。若评估后发现有的肌群力量下降比较明显,就要针对这部分肌肉群进行训练。帕金森病患者往往表现为曲髋肌紧张和股四头肌、大腿前方肌肉群僵直,那么伸髋和屈膝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在训练的过程中这就是康复的重点。当然,下肢其它重要的肌肉群也要进行训练,如果评估后肌力≥3级,还可以用弹力带做一些抗阻的肌力训练。”
各种腰痛也能来康复门诊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有腰痛伴右腿麻痛,不能久坐,口服药、外贴药都用,甚至手术治疗后,也总是好好坏坏、反反复复。潘钰主任介绍,门诊中有很多这样的患者,最近就接诊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不敢开车。
“给他检查后发现,疼痛不仅是腰椎间盘突出本身引起的,而是运动减少导致的腰部肌肉力量功能下降,使椎旁的肌肉疼痛更明显,包括导致一些小关节的疼痛。”潘钰介绍,利用物理治疗,冲击波治疗等先解除小痛点,再加上运动训练、核心肌力的训练放松肌肉、恢复腰椎功能。经过一到两周治疗就好了很多。
不过,潘钰主任介绍:“止痛治疗只是腰痛治疗的第一步”。疼痛缓解后改善腰椎功能,提高脊柱核心肌力,进行不良姿势纠正调整等会很大程度的帮助患者减轻腰痛、预防腰痛复发。
躯干核心肌力减弱易使腰椎生物力学失衡,反射性地引起腰背肌痉挛、疼痛及功能受限等腰背症状,患者为避免活动时疼痛加剧,常减少腰部活动,逐渐导致躯干肌的失用性萎缩。肌肉的失用性萎缩必定使躯干核心肌力更加减弱,这种恶性循环是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际腰痛指南明确指出腰痛要常规保守治疗6-8周后依据效果再选择其他治疗,其中80%的腰痛患者需要药物治疗。通过适当的姿势控制训练纠正患者的不良姿势,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预防疼痛反复发作。
对此,清华长庚医院康复科专门开设了腰痛学校,通过核心稳定性的运动训练缓解和预防腰痛,让患者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和不良姿势纠正,消除导致腰痛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