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致残性较高的疾病。日前,笔者就目前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状况,如何运用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不再让其患者因病致残,如何让有限的医保基金发挥更大效用等问题,采访了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副会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科主任武丽君教授。
武丽君教授说,强直性脊柱炎是风湿类疾病中非常常见的、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0.3%,全国患者人数约420万人。强直性脊柱炎给患者带来的健康影响是多方面的。
过去人们认为,此病是一种骶髂关节起病的中轴性关节炎,主要是累及脊柱、髋关节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最终导致患者的残疾。现在的研究发现,此病不但会累及骨骼,使人致残,还会累及眼睛、心脏等其他器官,引发其他疾病。
强直性脊柱炎的另一特征是,其发病人群通常以13-31岁的男性为主,他们是家庭中的青壮劳动力。所以,此病更容易给患者家庭带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也是现今此病引起社会特别关注的原因之一。
谈及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武丽君教授说,其病因至今并不十分清楚,根据临床数据的分析,发现可能与基因遗传、感染和生活环境有关,这也是当前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的根本原因。
就疾病症状来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是一种炎性静息性疼痛。生活中腰背疼痛的病人很多,大多是活动久了、干活累了才疼痛,可强直性脊柱炎则是坐的时间越久、躺的时间越长,腰背越疼痛。许多病人往往是后半夜腰背疼痛得厉害,活动困难,要活动一会儿才会好转。
另外,还有的患者会出现眼睛的虹膜睫状体炎等。所以,当一个人出现了以上症状,就要及时去正规医院风湿科就诊,检查一下是否得了强直性脊柱炎。因为此病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就会使病情得到控制,避免身体残疾的发生,避免由此引发的其他疾病。
武丽君教授介绍,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最早的治疗理念是“抗炎镇痛”,就是使用多种的抗炎镇痛药物,来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效果并不显著。直到本世纪初,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类药物的上市,才使得抗炎镇痛的效果得到了提升。
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来说,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类药物后,虽然炎症控制了,病人也不痛了,但骨关节损坏的进程并没有停止。另外,由于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阻断的是人体炎症通路的上游,便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如患者感染率的提升,肿瘤发生率及乙肝和结核再激活的风险增大等,由于我国是乙肝结核病大国,这种副作用在患者人群中的安全性更应引起重视。
直到今年,生物制剂白介素-17A抑制剂类药物的上市,使我国的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即在很好控制炎症和镇痛的同时,还能抑制患者骨关节的损伤进程。这也使得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理念得到了更新,就是“抗炎镇痛+抑制骨关节的损伤”。这样不仅减轻了此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还解决了因疾病发展使病人发生残疾的问题。
武丽君教授解释说,关节侵蚀和关节强直是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病理损伤过程,肌腱附着点处的炎症级联放大,引起附着点周围骨结构的炎症,在影像学检测中显示为骨髓水肿,随后骨髓水肿消失,代之以脂肪化生填充修复,最后病理性新骨形成,形成骨桥和骨赘,导致脊柱变形或强直,最终造成患者脊柱功能和活动受限,导致残疾。而白介素-17A类生物制剂可直接作用于肌健附着点,在抗炎和抑制炎症发生的同时,阻止骨赘的形成,从而防止残疾。
我国I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使用该类药物治疗1周能缓解背痛、4周能缓解晨僵和疲劳、16周能降低疾病活动度。治疗后,80%的患者2年内无新生骨赘,4年内未出现结构进展。
谈起如何更好地保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医疗保障,让有限的医保基金发挥更大效用,武丽君教授说,一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人们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知度,让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因为此病造成的骨损伤是不可逆转的,只有早治才能避免患者的致残,进而防止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二是建议国家医保部门能将强直性脊柱炎纳入慢病保障政策。因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也是需要终身治疗的,而且得这种病者多数是经济较困难的人员,这可能与其发病的受潮湿和寒冷的外界环境有关。
三是建议通过谈判的形式,尽早将能抑制骨损伤的新生物制剂类药物纳入到医保范围之中。新的生物制剂类药物价格一般都较高,但通过医保谈判可以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再通过医保报销一部分、患者个人承担一部分的多层次保障方式,让更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早得到规范性治疗,避免其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