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疗原则
《素问·痹论》中说:“五脏有俞(指手足三阴经脉的输土穴),六腑有合(指位在足三阳经上的六府之合,详见《经气的探讨》一文),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疹也。”这就是说五脏的痹病取本经的腧穴来治疗,膀胱的胞痹和大小肠的肠痹可以用合穴委中和上巨虚、下巨虚来治疗。如果病在躯体,视病变所在,沿着经脉所过,循经选穴。这是治痹的选穴原则。
《灵枢·周痹篇》:“黄帝曰:愿闻众痹……岐伯对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即治疗众痹必须注意巩固疗效。又说:“愿闻周痹何如……岐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故刺痹者,必先循切其上下之大经(原文作六经,今从《甲乙经》改正),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痿坚,转引而行之。”就是说针刺治疗循脉上下,走注作痛的周痹病,必须注意疼痛出现的先后,先刺疼痛首先出现处,后刺疼痛转移之处。如果是一般的痹病,在针刺之前必须先运用切诊,按诊病部所属的主要经脉,审视经脉的虚实和络脉的血结现象。脉虚而空陷者,须用补法;寒凝而气不通者,须用温灸或温熨的方法;其筋和脉瘾急者,必须用针引导其气使之纵缓;络脉郁血者,必刺络出血。这是治痹的一般原则。
《灵枢·经筋篇》:“治在播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这是指治疗筋肉的痹痛病,可以采用火针的方法,针刺必须以得气为度,并可取用压痛点作为腧穴。这是治疗筋肉痹的针刺和选穴原则。
1.治疗方法
《内经》中针刺治痹的方法集中地记载在《灵枢·官针篇》,兹按用途分类介绍于下。
(1)针对病位的针刺方法:
①刺皮痹,浅刺,用于病变局部。②毛刺(九刺之一),“刺浮痹皮肤也”,是指浅刺皮肤表面,以治疗皮痹的方法,类似目前的皮肤针法。③半刺(五刺之一),“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即快速刺入,快速出针,刺入皮下,以治疗皮痹的方法。④直针刺(十二刺之一),“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即用手夹起皮肤后将针刺入皮下的一种针刺方法,用来治疗病邪较深的皮痹病。运用这种手法也可以结合多向透刺法,参阅“合谷刺”。⑤刺肉痹,深刺,用于病变局部。⑥浮刺(十二刺之一),“傍人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即进针横向肌层透刺的方法。直针刺横刺皮下,本法横刺浅层肌,用来治疗寒邪在于肌肉而致肌肉板滞拘急的肌痹病。运用这种手法时,也可以与合谷刺结合,作多向透刺。⑦分刺(九刺之一),“刺分肉之间也”,是指刺深层肌的一种刺法,用来治疗肌痹,运用时与合谷刺相结合。③合谷刺(五刺之一),“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即刺在肌层之中,多向透刺,形如鸡足的一种刺法,用于治疗肌痹病。③刺脉痹,循脉而刺。①经刺(九刺之一),“刺大经结络之经分也”,是指循经脉所过处有结聚(如郁血、硬结、压痛等)的地方取穴深刺,针达经分,以治脉痹。①络刺(九刺之一),“刺小络之血脉也”,即刺小络出血以治痹病的方法。《灵枢·经脉篇》:“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目前称刺络出血,也用于治疗一般的痹病。①刺筋痹,深刺,用于病变局部。?关刺(五刺之一),“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直刺进针,深达关节附近的尽筋(肌腱附着于骨面处),上下提插,左右捻转,用来治疗筋痹病,多用于肌腱附着点有压痛处。①恢刺(十二刺之一),“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即从肌腱的旁侧刺入,直向肌腱,一前一后,多向透刺,并须反复进退、提插,以缓解肌腱挛缩的症状。①刺骨痹,深刺,用于病变局部。⑥输刺(五刺之一),“直人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是垂直深刺,针达骨骼和关节,以治疗骨痹病的方法。应与短刺法结合运用。①短刺(十二刺之一),“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在进针深刺时,边摇边进,深达骨骼或关节部,然后上下提插,以加强针感,是治疗骨痹病时常用的手法。
(2)针对病机的针刺方法
①多针刺。齐刺(十二刺之一):“直人一,傍人二,以治寒气小深者。”
这是一种三针齐刺的方法,多用于痹病的压痛点或有深部压痛处。扬刺(十二刺之一):“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这是五针齐刺的方法,在压痛或病痛部中央直刺一针,在其压痛或病痛部周界的上下左右各刺入一针,针尖斜向中央,多用于压痛范围较大而较为表浅的痹病。傍针刺(十二刺之一):“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是二针同刺的方法,一针垂直深刺,再在近旁斜向刺人一针,针尖刺达前者针旁,以扩大针刺的感应,加强针刺的效果,也多用于压痛明显处。
②间歇刺。报刺(十二刺之一):“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这是一种专治循脉上下作痛,痛无常处的周痹病的方法。针刺人穴内,在留针的过程中,施用摄法以宣散气血,然后出针,于其经脉的上下方进针再刺。宜与《灵枢·周痹篇》原文互相参阅。
③温热刺。熔刺(十二刺之一):“刺播针则取痹也。”即先将针在火上烧红,然后快速刺入,迅即拔出的方法,即近代所用的火针,多用于治疗寒痹病。
2.后世刺痹手法
元明时期,针灸学发展了许多综合的复式手法,其中有些是专为治痹而设,有些也可用来治疗痹病的某种症状。如祛除阴寒的烧山火法也可用来治疗寒痹症的阴冷顽麻;清热泻火的透天凉手法也可以用来治疗风痹的表证和热痹的内热;提气法能治肢体顽麻不仁,也可用于痹病:龙虎交战法有住痛的作用,在治疗痹痛时也有效;具有行气行血作用的龙(青龙摆尾)虎(白虎摇头)龟(苍龟探穴)凤(赤凤迎源)四法,古人统称为通关过节法,即专为痹病而设。还有通关交经法和关节交经法,也是治疗痹病的专用手法。
3.选穴处方举例
治疗痹病,主要是针对不同部位的痹病选取穴位,笔者常用的穴位如下:
- 颊车风:下关、颊车、角孙、内庭、合谷;
- 竹节风:华陀夹脊,肾俞、委中、昆仑;
- 腰痹:肾俞、腰阳关、上醪、次器、委中;
- 漏肩风:肩镯、肩器、肩俞、肩内俞、曲池、合谷;
- 曲池风:曲池、尺泽、天井、合谷;
- 阳池风:阳池、阳溪、外关、合谷;
- 鸡爪风:外关、侧四缝、八邪;
- 环跳风:环跳、居醪、秩边、阳陵泉、丘城;
- 鹤膝风: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鹤顶(灸);
- 鞋带风:解溪、商丘、丘墟;
- 草鞋风:昆仑、京骨、公孙、然谷;
- 腿股风:环跳、秩边、殷门、承扶、委中、阳陵泉、丘墟。
除此之外,还应辨别病因,酌用祛除病因的穴位。举例如下:
- 祛风,外关、合谷、风池、风门;
- 除寒,然谷、大椎、关元;
- 燥湿,阴陵泉、足三里、复溜;
- 清热,大椎、合谷、曲池、阳陵泉;
- 解郁,内关、神门、行间;
- 降痰,内关、丰隆;
- 益精,志室、太溪、关元。
4.几个有关的问题
1.针刺手法与部位针刺治痹,除须辨清病因外,还须辨清病邪侵犯在什么组织,在皮、在肉、在筋、在骨,然后遵循《灵枢·终始篇》中“(病)在骨守骨,(病)在筋守筋”的原则,分别选用《灵枢·官针篇》中的各种针刺方法。
2.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由于痹病是经气为邪所闭,痹阻不通而致,病在营卫运行之不畅,所以笔者主张施用疏调营卫的手法为主(即《针灸问对》捻转补泻法和针芒迎顺补泻法),尤以捻转补泻更为适宜。至于补法或泻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当视病情虚实、病程的久暂来掌握。一般初病,邪壅脉实,当用泻法;久病经络空虚,兼有枯萎者,宜泻中寓补,或单用补法。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的结合同用也很重要。因为气血的运行需要阳气的推送,补阳能起行气行血的作用,适于脉气壅滞的虚寒病;泻阳能使流行疾薄的气血因之而徐缓,适于阳热亢盛的热痹病。临床之际,可以视病情的需要,灵活掌握。
3.刺灸与火罐的选择和运用根据《内经》“凝涩者,致气以温之”的施治原则,治痹一般均宜应用温针、温灸、温熨等方法(惟热痹病和风痹病不用)。所以火罐也可应用,一般可用在压痛明显处,有活血祛瘀的作用。在骨突不平和有毛发处,往往不能吸拔火罐,可以先贴上一个面饼,然后吸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