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手法在骨伤疾患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着重指岀手是正骨之首务。正骨手法的运用要以正确的诊断为基础,掌握时机,应用熟练的手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们在同行业老师学习中发现正骨疗法在治疗骨伤科疾患方面有着很多的妙用,现将其中九大整复治疗作用分享出来,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一、肩周炎
将拇指端垂直紧贴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内,沿肌腱走行的方向作横向弹拨,自下而上移行,待至遮盖的三角肌时,用拇指端将皮肤向上推移,在三角肌内缘深处弹拨,并移至喙肱韧带。弹拨法操作后,根据肩关节活动受限程度,施以相应的肩关节的各种被动运动。
二、颈椎椎骨错位
患者取坐位,头部前屈至适当的角度,术者一手按住患椎棘突,另一手用肘部托住患者颏部,作向前上方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使偏歪的椎骨复位。或患者仰卧,肩后用枕垫高,术者站于床头,用右手紧紧托住患者枕部,左手托住颏部,将头自枕上提起,复位后,患者取坐位,术者在两侧颈部用轻柔的按、揉、拿等理筋手法治疗。
三、胸椎椎骨错位
双手手指扣拢后置于项后,肘关节朝向前方。术者站其背后,双手由患者的腋下伸向前,握住患者的腕部,然后作向上、向后方的拔伸牵拉,将患者从凳上拉起。
四、腰椎椎骨错位
患者取坐位,术者作腰椎旋转复位法。若患者疼痛剧烈,不能取坐位或坐后不能弯腰,则整复方法可改为患者取侧卧位,作腰部斜扳法。若患者疼痛剧烈,侧卧位斜扳也无法完成,则先作腰部拔伸法,复位后用整理手法。
五、骶髂关节扭伤(半脱位)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将患侧足踝部夹于腋下,并用此侧的手托住患者的小腿后面,另一手按在患侧下肢髌骨上方,此时用力夹持患肢,向后拔伸牵引1~2分钟。拔伸后,作整复手法,肢拔伸的动作。所以在整复治疗成功后2周内,腰及下肢不宜作大幅度活动。最好在两髋膝屈曲位状态下卧床休息。
六、胸部迸伤
患者正立,术者站在背后,背对背,用手穿过患者腋下挽住双臂,弯腰用臀部顶起患者腰部,使其双足离开地面,这时嘱患者咳嗽,术者在患者咳嗽时抖动臀部。
七、跟腱挛缩
患者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术者以拇指按揉患侧承山穴2~3分钟;再以两手拇指分置跟腱两侧,先以一手拇指按揉合阳穴,向下经昆仑至仆参穴,再以另一手拇指按揉复溜穴,经太溪至水泉穴,2~3分钟;接着以两拇指按揉承山穴,自上而下,经足跟转向足底涌泉穴,1~3分钟。患者再取仰卧位,术者用一手握住患侧足前部,另一手拇指、食指分别置于内踝下水泉穴及外踝下仆参穴处,两手协同作踝关节被动背伸及左右摇动,2~3分钟。
八、腱鞘囊肿
先将患部关节伸展或屈曲,使囊肿隆起,周围肌肤绷紧;然后术者在肿块四周施以揉法,继而在肿块上施以深刻有力的按法。手法治疗后可用硬纸板固定,绷带包扎,24小时内减少活动。
九、软组织损伤
一般先点揉邻近穴位,再理筋、分筋、弹筋、拨络、理筋,再作适度的被动运动。理筋是顺肌束、肌腱方向用手指或手掌作推、摩、揉、按等动作,使歪曲、扭转或出槽的肌束、筋脉复正,并有行气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舒筋等作用。分筋即用指尖在痛点或筋结处点按,并向四周揉、搓、推、擦,或向肌束、肌腱间隙处深按,以分离粘连和消除筋结,并可调和气血、舒筋活络。弹筋是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将局部肌肉、肌腱拿起,又让其迅速在指间滑落弹回,快提快放,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剥离粘连、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拨络是以拇指或其余四指的指尖或指腹紧按于局部皮肤上,作与肌束、肌腱、韧带等走向相垂直的单向或往复推拨,或两拇指交叉推拨,从指上可感到肌束、肌腰、韧带等披牵拉又滑弹的感觉。此法可缓解痉挛,并能使其因伤损而致的翻转、移位得以复原,还可剥离粘连,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拨络后常再以理筋手法理顺肌筋。
正骨手法的操作中要轻重得当,外柔内刚,稳妥连贯。要结合现代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创新发展搞高了临床治愈率,充分发挥中医动静结合治疗骨伤的优点。这样才能够有更好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