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骶髂关节的特性与病源
(一)特性与病源
1、 髂关节是介于骶椎和髂骨之间的关节,故称为“骶髂关节”。
2、当身体向前弯和向后仰,骶椎和髂骨之间的关节,故称为“骶髂关节”。当身体向前弯和向后仰,为椎和髂骨之间会发生旋转,但最大极限为 0.25mm。
3、此关节(SIJ)没有椎间板和半月板那类东西,所以除了可能发现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病灶外,甚少产生毛病。
4、此关节(SIJ)的移位会影响骨盆的功能。而骨盆功能的失调又能影响臀痛、腰痛,甚至于整个脊椎。所以有些专家认为 SIJ 是万病之源。
5、能找出 SIJ 上的硬块和触痛,将髂骨向多方向矫正,是最佳治病的捷径。
6、矫正 SIJ 和腰椎,对治疗骨盆功能失调有很大的临床成就。
7、移位或活动受限都是决定骨盆功能失调的主因。
8、在前屈试验拇指向前移位较多的那一侧即为患侧,亦即首先要矫正的一侧。
9、在腰痛的病人中,右腿短的人数是两倍于左腿短的人数。
10、本人认为:不论医治内科病或痛科病,矫正 C1 和 C2 以及 SIJ 是不可缺少的。
11、应该把骶椎两侧的髂骨视为一体,不管两侧髂骨发生内旋(IN)或外旋(EX),两髂骨之间的距离是保持不变的。
(二)骶髂关节(SIJ)的诊断方法:
1、立式:
(一)单抱膝压转式舒缓手法:
1、病人仰卧,将患侧的膝部及股骨(臀部)弯曲。
2、医师立于患侧之旁,抱住病人的膝部。
3、用前臂 45 度方向下压,并强力做臀部的外转动作和内转动作。
4、医师的另一个手置于患侧髂内之下,触诊痛处。
5、重复做 5~6 次即可。
(二)抬双腿踏底式舒缓手法:
1、病人伏卧,双腿分开。
2、医师站在病人双腿之间,双手握紧病人的双踝,并高抬双腿。
3、医师一双脚置于骶椎的中下部,另一双脚立于地上或床上。
4、医师在抬高病人双腿的同时,向前、向下踏骶椎,使骶髂关节产生移动。
5、重复做 5~6 次即可。
(三)双膝拉臀式舒缓手法:
1、病人屈双膝、屈臀、仰卧。双腿放在医师的腋下。
2、医师采立式,胸部贴在病人的小腿部,左手抱紧病人的右侧髂骨。
3、医师的胸部固定住小腿后,向前推压的同时,左手向上拉臀部。
4、重复做 5~6 次。
二、骶髂关节的检查方法:
(一)检查骶髂关节的活动是否正常之一:
1、病人仰卧,受检查的一侧(以右侧为例)靠近床边。
2、医师坐在受检查的同侧,将病人的患腿屈膝、屈臀;并将病人的膝部置于医师的内(右)侧腋窝下。医师右侧的手托在患腿的膝部。
3、医师另一双手的食指的指尖,置于骶髂关节之处。
4、医师用腋窝下压病人的患腿,再作向内外的压动。若骶髂活动受阻,病人有不适的感觉。
(二)检查骶髂关节的活动是否正常之二:
1、病人仰卧,医师的双手交叉,置于病人髂骨的前缘上。
2、医师的双臂保持伸直,用身体的重量,向下、向外推压。
3、病人在骶髂关节处有疼痛的感觉时,即表示 髂关节已有问题。
(三)检查骼骨运动是否正常:
1、病人站立,双膝伸直,双足分开约六时距离。
2、医师坐于病人背后,双手食指置于病人左右两髂骨的外侧上缘,双拇指放在病人左右两髂骨的内侧上缘。
3、当病人向前弯曲时,医师的双手拇指逐渐有了差距,拇指距离较远的一侧即为病侧。
三、骶椎和髂骨的 X 光判诊
(一)正常的骶椎和髂骨:
(二)骶椎的两种错位,其 X 光判诊:
1、骶椎的左侧向后下方(PI-L)错位
1)骶椎的下端是歪斜的,而且变开了(变成弯的)
2)如果骶椎的左侧向后(含向下)旋转,那么骶椎的下端就歪向左侧。
2、骶椎的右侧向后下方(PI-R)错位
1)骶椎的下端是歪斜的,而且变形了(变成弯的)
2)如果骶椎的右侧向后(含向下)旋转,那么骶椎的下端就歪向右侧。
(三)骼骨的四种错位,其 X 光判诊:
1、髂骨向前上方及向外(ASEX)错位
1) 骶椎的下端只是歪斜,但仍保持原形,并没有弯曲。
2) 骶椎的下端歪向 EX 侧。
3) 有 A(向前)和 EX(向外)的原因,坐骨孔较扁。
4) 有 S(向上)的原因,坐骨比较高。
5) 有 EX(向外)的原因,髂骨的横面较窄。
2、髂骨向前上方及向内(ASIN)错位
1) 骶椎的下端只是歪斜,但仍然保持原形,没有弯曲。
2) 骶椎的下端,离开 IN 侧(歪向另一侧)。
3) 有 A(向前)和 IN(向内)的原因,坐骨孔较小。
4) 有 S(向上)的原因,坐骨比较高。
5) 有 IN(向内)的原因,髂骨的横面较宽。坐骨孔的研究PI 的错位,使坐骨孔上下两边向上下发展AS 的错位,使坐骨孔上下两边向中央发展IN 的错位,使坐骨孔左右两边向中央发展EX 的错位,使坐骨孔左右两边向外发展。
3、髂骨向后下方及向外(PIEX)错位
1) 骶椎的下端只是歪斜,但仍然保持原形,没有弯曲。
2) 骶椎的下端歪向 EX 侧。
3) 有 P(向后)和 EX(向外)的原因,骨孔较大。
4) 有 I(向下)的原因,坐骨比较低。
5) 有 EX(向外)的原因,髂骨的横面较窄。
4、髂骨向后下主及向内(PIIN)错位
1)骶椎的下端,只是歪斜,但仍然保持原形,没有弯曲。
2)骶椎的下端,离开 IN 侧(歪向另一侧)。
3)有 P(向后)和 IN(向内)的原因,坐骨孔较长。
4)有 I(向下)的原因,坐骨比较低。
5)有 IN(向内)的原因,髂骨的横面较宽。坐骨孔的研究:PI 的错位使坐骨孔向上向下发展IN 的错位使坐骨孔左右两边向中央发展EX 的错位使坐骨孔左右两边向外发展。
(四)骶椎和髂骨都有错位,矫正时何者为先
整脊医师们在临床上须有一个相同的共识,那就是——
1、以髂骨为准,矫正骶椎。
1) 如果是 AS,IN 或者是 ASIN。
2) 如果是 ASEX 而 AS 较 EX 为强。
3) 如果是 PIIN 而 IN 较 PI 为强。
2、以骶椎为准,矫正髂骨。
1) 如果是 PI,EX 或者是 PIEX。
2) 如果是 PIIN 而 PI 较为强。
3) 如果是 ASEX 而 EX 较 AS 为强。
4)骶椎的错位只有两种:
a.骶椎上端(Base)向后错位。
b.骶椎的单侧(左侧或右侧)向后(含向下)的错位。
5)髂骨的错位却有四种:
a.髂骨向前上(AS)错位。
b.髂骨向后下(PI)错位。
c.髂骨向外(EX)错位。
d.髂骨向内(IN)错位。
四、骶髂关节的矫正手法:
(一)左侧髂骨向前(AS)旋转的矫正手法:
1、病人仰卧,双手交叉置于头后。
2、医师立于健侧,一手压在患侧的髂内上前缘,并固定住。
3、医师的另一手紧紧压着病人上面的肘的前端,然后该手向着医生的主向,向内旋转病人的身体,直到腰底关节(LSJ)为止,并形成锁住(Lock)。
4、此时按压患侧髂骨前上缘的手,猛力向下一推,会听到“卡”一声,即完成矫正。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骤,矫正右侧髂骨向前旋转的病变。
(二)左侧髂骨向后(PI)旋转的矫正手法:
1、医师的右膝置于病人的右腋窝下,使病人的脸朝向外侧,其臀部伏于床上。
2、医师的左手固定在病人左髂骨的后上缘。
3、医师的右手经过患者的左肩及左胸前,并抓紧患者的腋下。
4、在医师的左手固定病人左髂骨的后下缘的同时,右手向内、向上拉,病人的上身即产生向内、向后的旋转,直到腰底关节(LSJ)为止,形成锁住(Lock)。
5、此时左手突然向前、向下施力,即可听到“卡”的一声,完成矫正。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骤矫正右侧髂骨向后旋转的病变。
(三)右侧髂骨向后(PI)移位的矫正手法:
1、病人的患腿在上、侧卧,屈膝将患腿的脚置于健腿的膝腘处,并将患腿置于床缘外。
2、医师的左大腿顶住患腿的大腿前外侧。
3、医师的右手置于病人的右肩前方,并向后推,使病人的上身向后、向外旋转,直到腰关节(LSJ)处锁住。
4、医师的左手豆状骨顶住病人的右髂骨的后下部位,而其前臂与身体的纵轴形成 30 度到 35 度的角度方向,朝着头部及前方,突然用力(顺时针方向旋转),
即会产生“卡”的一声,完成矫正。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骤,矫正左侧髂骨向后移位的病变。
(四)左侧髂骨向前(AS)移位的矫正手法:
1、病人侧卧健腿在下,伸直,置在床上。
2、病人的患腿在上,弯曲悬在床外。
3、医师的右肘抬起患者的上(左)腿,使其自同(FREE)。
4、医师的右手抓紧病人左侧坐骨的底部,向前(内)拉。同时医师的左手按紧病人的左侧髂骨的前上缘,向后(外)推,并固定住。
5、右手向前(内)拉到极限时,左手再向后(外)突然施力,即可听到“卡”的一声,完成矫正。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骤,矫正右侧髂骨向前移位的病变。
(五)右侧髂骨向后(PI)移位的矫正手法:
1、病人侧卧,患(右)侧在上,脸部向外。
2、医师站在病人的背后,右手从患侧大腿内侧穿出并与左手手腕形成“4”字形,称为“4 字手”。
3、医师左手手掌紧压在患者右侧髂骨的外上缘。
4、先做几次向前推压活动的动作后,在左手前推到极限,再继向前、向顺时针突然发力,即完成矫正。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骤,矫正左侧髂骨向后移位的病变。
(六)长短腿的矫正
1、长短腿的原因:
1)大转子的内收及外张移位。
2)患侧的髂骨错位、移位。
3)患侧的颈椎错位。
4)先天性的缺陷。
所以矫正长短腿,不但要矫正患侧的大转子及髂骨的错位、移位,还要矫正患侧颈椎的错位。 若属先天性的缺陷,则不必治疗,仅在短腿的鞋子底部加
垫子即可。
2、短腿的矫正(使腿变长):
1)大转子‘内收’可形成短腿,所以矫正短腿第一步是先矫正大转子的‘内收’,病人仰卧时,患侧的脚尖向内倾斜。矫正法:以股骨为杠杆,使臀部由内向外旋转: 医生在膝之手为矫正手;在踝之手为固定手。以矫正手将膝部上抬,然后外推,使大转子‘外张’。再以固定手同时配合,外转髋部,以大转子为中心,做反时针旋转。
2)患侧短腿,是该侧髂骨前上(AS)移位矫正髂骨 AS 移位
3)矫正患侧颈椎的错位。
3、长腿的矫正(使腿变短):
1)大转子‘外张’可形成长腿,所以矫正长腿的第一步是先矫正大转子的‘外张’,病人仰卧时,患侧的脚尖向外倾斜。 矫正法:以股骨为杠杆使臀部做由外向内旋转。 医师在膝部之手为矫正手;在踝之手为固定手。以矫正手将膝部上抬,然后内推,使大转转子‘内收’,再以固定手同时配合,内转髋部,又将足向外方下拉(足擦床面),将腿由弯曲拉直。
2)患侧长腿是该侧髂骨后下(PI)移位。矫正髂骨 PI 移位。
3)矫正患侧颈椎的错位。
五、骶椎的矫正手法:
骶椎错位在基本上是分成甲、乙两大类的。 甲类是骶椎向后旋转型,又分左侧L 向后旋转型,和右侧 R 向后旋转型两种。 乙类是骶椎的上端向后移(Posterior Sacral Base),用 P 字代表这两大类的痛症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来自同样的关节和同样的神经。因此,我们绝对不能以痛症来判定是哪能一类的错位?我们只好有 X 光的研判了。
(一)腰底关节的伸展手法:
1、病人伏卧。
2、医师左手手掌根按压在病人骶椎的上端,右肘放在左手的食指与中指之间,用医师上半身体重向下压,然后向尾部椎,造成向下、向尾的合力,可将腰底关
节(LSJ)伸展。
(二)骶椎左侧向后旋转(P-L)矫正手法:
1、病人面向医师侧趴。左(患)侧在上;左腿弯曲。把左脚放在右腿的膝腘部。
2、医师站在床旁、面向病人。右手为矫正手,左手稳定病人的左肩。
3、医师右手的豆状骨放在患者骶椎的上(患)侧骶髂关节(SIJ)的中间位置,但必须在骶椎上。尽量靠近在左髂骨而不碰到左髂骨,手指垂直,向下放置。
4、左手按在病人左肩上,逐渐向上和向后施力,产生一种相当的牵引力。
5、右手的前肘、臂,与床几乎平行,透过豆状骨向前、向侧,突然发力,使患者骶椎左侧,向前产生移动。听到“卡”的一声,完成矫正,把向后突出的部
分归位。
注意:右手先向下、向前压几下,活动几下 SIJ 关节。然后再向前推压到极限。记住,在极限在上快速发力!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骤,可矫正骶椎右侧向后旋转(P-R)的病变。
(三)骶椎左侧向后向下旋转(PI-L)的矫正手法:
1、病人面向医师侧卧,左(患)侧在上;左腿弯曲,把左腿放在右腿的膝腘部。
2、医师站在床旁面向病人,右手为矫正手,左手稳定病人的左肩。
3、医师右手的豆状骨放在患者骶椎的上(患)侧)骶髂关节(SIJ)的中间位置,但必须在骶椎上。尽量靠近左髂骨而不碰到左髂骨,手指垂直、向下放置。
4、医师左手按在病人的左肩上,逐渐向上和向后施力,产生一种相当的牵引力。
5、医师右手的前肘、臂,与床几乎平行,透过豆状骨及掌、先作顺时针方向的扭转到极限,使下移错位向上归位。然后再向前突然发力,即可听到“卡”的
一声,完成矫正。
注意:顺时针方向的发力,可使骶椎左侧向下的错位归位。
注:用相反的方向,相同的步骤,可以矫正骶椎向后、向下旋转(PI-R)的病变。医师的矫正手为左手,须透过豆状骨及掌,作反时针的扭转到极限。
(四)骶椎上端后突 侧卧式矫正手法:
1、说明:如果在骶椎的上端向后移位,也就是腰底关节发生移位。矫正时不能只向前矫正向后移位的骶椎,应说整个骨盆为一个单位向前矫正。 骶椎的上
端向后移位,是一个纯粹的向后,不必考虑旋转或歪斜,所以不必分患侧或健侧。推骶椎上端的力要快,要有力。
2、矫正手法:
1)病人侧卧,右侧在下。弯曲病人的左(上)腿,把左腿放在下(右)腿的膝腘部。
2)医师的右手为矫正手;左手为固定手,接触点(尽量靠近腰底关节的椎间板,也就是 L5 的椎间板。
3)右手的手掌根顶在骶椎的上端,顺着 L5 椎间板的方向,向前推到极限。在极限上向前推压几下,活动活动腰底关节。然后在极限上用又快又有力的推力,
顺着 L5 椎间板的方向,突然发力,即可闻声,完成矫正。
(五)骶椎上端后突跪式矫正手法:
1、病人卧跪如图 10-23 所示,将头部用带子固定在垫上。
2、医师站于病人之旁,面向病人。右手的豆状骨放在骶椎的第一个棘突的上方;左手握着右手的手腕,以加强右手的推力。
3、医师逐渐用力向下压到极限,在极限上再向下压几次,活动活动腰底关节。
4、顺着腰底关节(即 L5)的椎间板的方向,在控制深度的同时,突然向前(下)施压,即可闻声,完成矫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