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肇庆一名36岁的男子后脑勺肿痛、肢体无力、走路不稳,一度误认为是颈椎病,最终查明是脑肿瘤,并成功做了切除手术。医生提醒,后枕部疼痛、行走不稳是小脑肿瘤常见的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颈椎病。
后脑勺阵发性疼痛是颈椎病?
来自肇庆的章威(化名)今年36岁,正值壮年,但近一年来,他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大概从年初开始,他时不时就觉得自己的后脑勺十分酸痛。在当地基层医院诊断为颈椎病后,章威接受了理疗,但后脑勺处的酸痛感并无缓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月初,视力一向正常的章威,发现自己看东西有些模糊还出现了左侧肢体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
章威开始怀疑可能不是颈椎病这么简单,又在当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最终查出是脑袋里的问题——头部MR检查结果显示,其右侧小脑区囊实性病变。
为寻求进一步诊疗,7月底,章威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紧急手术切除鸡蛋般大的肿瘤
我院神经外六科主任吴杰接诊了患者,仔细查看了影像检查资料。发现患者右侧小脑半球及蚓部多发占位性病变,其中右侧小脑半球的病变直径约5cm,足有鸡蛋般大小。颅内占位效应明显,并有梗阻性脑积水及脑疝形成。
▲术前头颅MRI:右侧小脑半球显示囊实性占位性病变,病变大小约53.9mm×53.9mm×53.7mm。
针对患者的情况,神经外六科团队进行了详细研究,最终一致认为首先要解除梗阻性脑积水问题,缓解高颅压危象,再治疗肿瘤。
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神经外六科团队急诊为患者实施脑室钻孔引流术。次日,在全麻下为患者实施右侧小脑半球及蚓部多发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术后头颅MRI:右侧小脑半球及小脑蚓部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后改变。
术后,章威恢复良好,后脑勺酸痛、行走不稳等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母细胞瘤,WHO I级。
“偏爱”青壮年的良性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又称为血管网织细胞瘤或者成血管细胞瘤,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中胚层的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异常导致的。吴杰介绍,后颅窝是该肿瘤最主要的病变部位,根据肿瘤位置、形态大小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小脑及脑干受累症状,临床上多表现为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伴有颅内压增高者或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发生脑疝危及生命。
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30-40岁青壮年人群的脑肿瘤。吴杰解释,“该病变为良性,及时手术全切后,预后相对较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