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正骨推拿

足部反射区按摩能治病吗(足部反射区按摩)

对于整日待在办公室的白领来说,一天要耗费的脑细胞实在是太多了。休息少、缺运动还常常需要加班熬夜,身体一度被消耗,就很容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白领人群比较突出的健康问题分为两大类:1、代谢紊乱疾病。2、疲劳、失眠、心理障碍等亚健康问题严重。专家分析,这类疾病的形成除工作紧张、经常加班等压力因素之外,长时间上网、应酬过多、饮食不科学、作息无规律、缺少体育锻炼以及家庭不和睦、精神压抑等都是重要因素。

现在问题来了,对于常年驻扎于办公室的白领来说,该如何养生呢?今天就由西安市第四医院中针康复科的康复师为你讲解一下利用足部反射区按摩进行养生保健的相关知识

在学习足部反射区按摩之前,需要对足部的基础解剖有一些了解,不要您死记硬背,看一看了解就行,方便下一步的学习如何进行足部反射区按摩

足部基础解剖

 

一、足部的骨骼

足骨共26块,分为附骨、跖骨和趾骨。

1、附骨:位于脚的后半部,共7块;

①跟骨:位于脚后跟处,是足骨中最大者,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②距骨:位于跟骨上方,高出于其他的跗骨;

③内侧楔骨(第一楔骨)

④中间楔骨(第二楔骨)

⑤外侧楔骨(第三楔骨)分别位于足舟骨与第1至3跖骨之间;

⑥骰骨: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粗隆;

⑦足舟骨:位于距骨与三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园形突出部,称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块,自内向外依次为:

①第一跖骨,在近脚跟一端下方为第一跖骨粗隆;

②第二跖骨;

③第三跖骨;

④第四跖骨;

⑤第五跖骨,近脚跟一端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侧的中部。

每块跖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靠近脚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块,包括:拇趾二节(近节趾骨、远节趾骨);

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节(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及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又分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体及滑车(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

在足部可摸到的明显骨性标志:

(足内侧)内踝;

舟骨粗隆(内踝前约2.5厘米处);

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头(第一跖骨近拇趾的一端)。

(足外侧)外踝;第五跖骨粗隆;

第五跖骨小头。

(足底)跟骨结节(脚跟下方);

跟骨载距突(内踝下2.5厘米,距骨下方);

第1一5跖骨小头;

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

(足弓)跗骨和跖骨由韧带、肌肉牵拉形成一个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主要的弓是足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跖骨头、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二、足部的关节

1、距小腿关节(踝关节):由小腿胫骨下关节面和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构成。有内侧韧带,连接内踝、舟骨、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连接外踝、距骨和跟骨。外侧韧带较内侧韧带为弱,常因足过度内翻而引起损伤。踝关节可作屈伸运动。

2、跗骨间关节,包括:

距跟关节(距骨与跟骨);

距跟舟关节(距骨、跟骨与足舟骨);

跟骰关节(跟骨与骰骨),与距跟舟关节又构成跗横关节。

3、跗跖关节:由三块楔骨、骰骨与五块跖骨底构成,属于微动关节。

4、跖趾关节:由跖骨头与近节趾骨底构成,可作屈伸运动。

5、趾间关节:各节趾骨之间,可作屈伸运动。

 

​三、踝关节与韧带

1、踝关节韧带组成包括3 个部分:

(1) 、外侧副韧带:

A、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缘,向前内侧走行, 止于距骨颈,宽6-8mm,长约2cm。韧带的朝向与踝关节的位置相关,在跖屈其平行于足的纵轴,在背伸则几乎垂直于胫腓骨,此韧带在背伸或自然位较松弛,而在跖屈或内翻、内旋位时韧带张力增加;

B、距腓后韧带,有3 条, 韧带中最宽大的一条呈三角形, 起自外踝后面, 向后内侧走行, 止点较宽, 附于距骨的外侧结节及附近部分;跟腓韧带为关节囊外组织, 起自外踝尖端, 向后内呈30度走行, 止于跟骨外侧面的一个小隆起,当足部内翻、跖屈位着地时, 距腓前韧带遭受张力最大, 因此损伤的机会最多。

C、跟腓韧带,走行与腓骨纵轴成133°夹角, 其跟骨附着处到距下关节为13mm, 距腓前韧带的距骨附着处到距下关节为18mm。

(2)、内侧副韧带( 亦称三角韧带) , 分浅深二层, 浅层起于内踝前丘部, 远端大部分止于舟骨和载距突的上部、深部或三角部及跟舟跖侧韧带, 小部分止于距骨, 亦称跟胫韧带。深层粗大( 包括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 , 起于内踝后丘及前、后丘间沟, 止于距骨、舟骨及跟舟跖侧韧带, 能限制距骨侧向移位。

(3)、胫腓下联合韧带:由4 部分组成。

A、下胫腓前韧带:由胫骨前结节向下外以近45°角斜行止于腓骨外踝的前面及附近粗糙骨面上,长20~30 mm,宽20 mm。

B、下胫腓后韧带:与胫腓下前韧带位置相当,自胫骨远端后结节斜向远侧止于外踝的后外方,其下部纤维距胫骨下关节面尚有相当距离,因此使接受距骨的窝加深,恰好容纳距骨的后外侧部分,覆盖着胫距关节后面,起到稳定距骨的作用。长30 mm,宽20 mm,厚5 mm。

C、下胫腓横韧带:位于下胫腓后韧带的远侧、深层,横行于胫骨后面的下缘与外踝内侧后部的三角间隙内,类似于盂唇,加深了胫距关节,防止胫腓骨沿距骨上面向前脱位。

D、骨间韧带:胫腓骨之间的骨间膜在远侧逐渐增厚,形成骨间韧带;在胫骨关节面上0.5~2 cm处连接于胫骨和腓骨,是最短的一部分韧带,上连于胫腓骨间膜,下连于胫距关节上突的滑膜纤维斜行,由内上方向外下方,起到加强胫腓骨的连结作用。

这4条韧带共同组成了韧带联合,维持踝穴的稳定性。如果此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外踝和距骨向外移位,当踝关节间隙在X线片上大于等于4 mm时,就可诊断为韧带联合损伤。在后旋一外旋损伤中,首先是下胫腓前韧带发生损伤(I型),其次是腓骨(Ⅱ型),然后是下胫腓后韧带(Ⅲ型),最后是足踝穴内侧面(IV型),此处张力导致三角韧带断裂,或者内踝横断撕脱性骨折。

 

​四、足部的肌肉

分足背肌和足底肌

足肌属于骨骼肌。每块肌均有一定形态、构造和血管供应,受神经支配。如支配肌的神经受损伤或病变,肌失去神经支配而发生瘫痪,肌的血液供应受阻,可引起肌的坏死。若肌长期不活动,则萎缩或退化。

1、足背肌

①趾短伸肌:由跟骨至第2至4趾,作用为伸第2至4趾。

②拇短伸肌:由跟骨至拇趾,作用为伸拇趾。

2、足底肌

①拇展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外展拇趾。

②拇短屈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屈拇趾。

③拇收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为内收拇趾。

外侧群

①小趾展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为展小趾。

②小趾短屈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为屈小趾。

中间群

①骨间跖侧肌:由第三至五跖骨至第三至五趾骨,作用为内收第三至五趾。

②骨间背侧肌:跖骨至第二至四趾骨,作用为外展第二至四趾。

③蚓状肌:由趾长屈肌腱至第二至五趾,作用为展跖趾关节,伸趾间关节。

④趾短屈肌:由跟骨结节至第二至五趾,作用为屈第二至五趾。

⑤跖方肌:由跟结节至趾长屈肌腱,作用为屈第二至五趾。

 

望足诊病

 

 

许多疾病通过对人体双足的观察就能大致诊断出来。如足部反射区局部出现明显的凹陷,提示该反射区相对应的脏腑器官可能“有疾病”;足部反射区局部出现明显肿胀、隆起,可能提示该反射区对应的脏腑器官可能有慢性器质性病变。

望足诊病的顺序

将被按摩者的双足竖起,放在按摩者的正前方,按照双足反射区按摩的顺序从足底反射区、足内侧反射区、足外侧反射区、足背反射区,从足趾看到足跟,先看一只足再看另一只足,之后进行双足对比。通过观察双足皮肤的颜色、皮肤的弹性、皮下组织的丰满程度、 皮肤表面异常的赘生物、局部是否有肿胀或凹陷、趾和趾甲的形态变异、足弓是否变形或消失等异常的现象,来判断双足的哪些反射区有异常,进而判断相对应的脏腑器官有无病理变化。

全足望诊要点

足部反射区局部出现明显的凹陷,提示该反射区相对应的脏腑器官可能“有疾病”,如子宫切除术后,该脏器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出现明显的凹陷,局部组织松软。

足部反射区局部出现明显肿胀、隆起,可能提示该反射区相对应的脏腑器官患有慢性器质性病变。比如,在患者双足的膀胱反射区见到明显的局部肿胀,说明该患者可能患有前列腺增生、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膀胱炎等病变。

足趾部皮肤的水肿,提示该患者可能患有肾脏、心脏及循环系统的疾病,或患内分泌功能失调而致盆腔充血。足部内外跟的损伤及淤血,与盆腔和髋关节的病变有关。

足趾部望诊

足拇趾的皮肤呈暗紫色时,可能提示该患者脑部缺血、缺氧或可能有脑血管病变等。足拇趾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干瘪失去正常弹性,提示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甚至可能患有脑软化、脑萎缩等病变。

足部的5个足趾(左右各5个足趾),如果趾尖端部的肉球饱满圆 滑,手按压肉球部分感到柔软并富有弹性,为实型;如果趾尖端部的肉球部分不丰满而干瘪,手按压肉球部分无弹性而感坚硬,为虚型。

如右足大拇趾比左足大拇趾大,表示该人身体健康;若左足大拇趾大于右足大拇趾,表示该人身体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中,提示该人有性功能减退及易患器质注疾病。

双足不同足趾的异常现象,也是提示该人患各种癌症的先兆。比如:左大拇趾趾腹坚硬,趾腹顶端像笔尖般,第二足趾的跖趾关节不能屈曲的人,有可能患胃癌;右足大拇趾趾腹尖端坚硬、第4足趾趾根部有硬块,提示有可能患肝癌;大拇趾趾根部有硬块,足根部及足内侧弓中部有硬块,提示有可能患喉癌;第五足趾趾根部有硬块时,提示可能患乳腺癌或子宫癌(足根部有硬结)。

当然,如果足部不同部位生有硬结,可以肯定相对应的脏腑器官不正常,但是否患有癌症决不能单凭在某一部位有无硬块或硬结来判断,应参照全身其他症状,否则,就太轻率了。然而,硬结的出现可以提醒人们早注意、早检查、早治疗。

足弓部望诊

人体足弓的变形,甚至骨骼构造发生变化,标志着平衡力点的改变。足部不同部位支撑人体全身的重量也不同,导致足底有些反射区受压,直接影响有关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如:患扃平足的人容易产生疲劳感,脊柱各椎体容易患骨质增生症,容易患胃肠道疾病、便 秘等,容易患肩背软组织病变,肝脏、胆囊、心脏的生理功能将直接受到影响。

足皮肤望诊

双足皮肤的异常现象如:皲裂、趾间疣、小囊肿、角质化、鸡眼、足癣、皮肤淤血或发红等出现在反射区上,说明其相对应的脏腑器官有病理变化。双足底的皮肤干瘪皱褶,提示该人的新陈代谢障碍、胃肠功能差、内分泌失调。

通过对双足的望诊,可以获得对双足的整体印象,从而提示我们其相对应的组织器官可能发生了病理变化。但是,人体足底有些反射区上出现的异常变化,不见得都说明其相对应的组织器官有病理变化。比如:位于跖趾关节处(人体足底前脚掌部位)出现的角化层,可能是跖骨头的变异而引起的组织增生,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病理含义。我们在对双足望诊时应予以鉴别,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率。

 

触足诊病

 

触足诊病就是按摩者用手指仔细按摩、挤压患者足部反射区,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情的轻重等。

触足诊病一般分为有痛诊断和无痛诊断。

有痛诊断

在按摩过程中,如果在某反射区按压时,患者感觉异常疼痛或触摸到皮下结节,这说明相对应的脏器可能有病了。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程度有差异,另外,每个反射区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要特别注意按摩挤压的力度要均勻,便于准确地发现异常反射区域。

皮下结节往往和异常疼痛是同时存在的。这些结节有圆形的、条索状的、小粒状的等。初学者因为手指的感觉还不够好,不一定能区别是否是小结,但触摸多了就会有所体会。

人体是一个整体,反射区与反射区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确诊了一个反射区有问题,与此有密切关系的反射区也可能会有异常的表现,如子宫有问题,卵巢也可能有问题。

无痛诊断

有些患者的足,在按压时不觉疼痛,但有异样的感觉,这也是病理的反应,通过仔细的触摸也可作出无痛诊断。在作无痛诊断时,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

1、骨骼:

观察骨骼的形状是否变形,如长期穿髙跟鞋的女性,足跟部骨骼变形,往往伴有盆腔病变。鼻反射区凹陷的人可能有过敏症,鼻反射区凸出者则易产生炎症。某些脏器摘除的患者,其相应反射区内有凹陷。

2、肌肉:

足掌部肌肉过于松软,表示气虚阳衰,过于僵硬,表示气滞血瘀,功能障碍。

3、温度:

足掌冰冷,属于阳虚血凝、循环不畅;足心发烫,属于阴虚火旺。

4、湿度:

足的湿度可反映内分泌腺和肾的功能,尤以足趾之间更为明显。足趾间千裂角化,多见于血虚早衰的中年人;足趾间过于潮湿,多见于湿热偏盛、内分泌失调的患者。

5、颜色:

在某反射区如发现有颜色变化或出现异常的蓝色或白色点状物,说明相对应的脏器可能有问题。大脑及额窦反射区呈紫暗色,提示脑血管有疾患,可能是中风的先兆。

6、触感:

按摩足部各反射区时,如触摸到皮下有异常结节,说明相对应的脏器可能有问题。例如:脊柱有损伤或病变时,在相对应的反射区内可能会摸到类似骨质增生的结节或条索状物,失眠患者,在其腹腔神经丛反射区也可触及米粒大小的硬结;子宫、卵巢有病患时,其相对应的反射区可能会有水流动的感觉。

触足诊病有时会出现下列两种情况:

第一,当按压足部反射区时,几乎所有反射区都有疼痛反应,这不能认为这个人全身有病,只表明此人各系统的功能不是高水平的健 康状态。

第二,已经过临床各项检查确诊某一器官有病变,但挤压足部相对应的反射区却无任何反应,这时最好对先前的诊断重新考虑,仔细 复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gtzz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