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自我养生保健
在中药内服、熏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推拿治疗,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症状的缓解更加有效。
(1)刺灸穴位简介
夹脊(图2一40)
定位:在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 5寸,一侧17个穴位。
功效:调节脏腹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主治范围较广。
大杼(图2一40)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强筋骨、清邪热。用治颈椎病,腰背肌痉挛等。
肝俞(图2一41)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因《内经》曰:“肝主身之筋膜”“肝者……其充在筋”,通过调节肝俞经气,达到柔筋养筋功效。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图2一41)
定位:均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分别适对第1, 2.3, 4骶后孔处,又称“八髎穴”。
功效: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等。
督脉穴—大椎、陶道、身柱、灵台、悬枢、至阳、筋缩、中枢、脊中、腰阳关(图2一42)
大椎
定位: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清热解表、截疟止病。可通调督脉,用治脊背强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颈肩部肌肉痉挛等。
陶道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功效:解表清热、截疟宁神。用治脊项强急、头痛、热病、颈肩部肌肉痉挛等。
身柱、灵台、至阳、悬枢
定位:分别位于第3, 6, 7胸椎和第1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功效:均可用于脊背强急、腰背强痛。
筋缩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平肝息风、宁神镇痉。用治脊背强急、腰背疼痛、腰背神经痛等。
中枢、脊中
定位:第10, 11胸椎棘突下的凹陷中。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止痛。用于腰脊强痛等。
腰阳关
定位:背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祛寒除湿、舒筋活络。用治腰骶疼痛、下肢萎痹等。
4)配穴—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图2一43、2-44)
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膝眼(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足三里为全身强壮穴,辅以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排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舒肝利胆、强健腰膝,还具有止痛效果。
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并可理气止痛。
太溪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
功效: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2)艾灸疗法
可在家人的辅助下,选用手持灸、灸盒灸、隔物灸(艾绒灸)。以督脉、膀肤经为主,每日或隔日灸治20 - 3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佳,帮助调节机体气血运行。 还可以用灸筒灸(百笑灸),首先拔开灸盖,将医用胶布套入灸筒,撕断医用胶布底纸,将灸筒粘贴于施灸部位,灸炷放入灸盖内并点燃,灸盖套入灸筒,左右旋转筒身,调节出气孔大小,使施灸温度适中。皮肤热感消失,灸筒壁凉,表明灸炷燃烧完毕,即可移去本艾灸装置。施灸完毕,用镊子取出灸炷,放入盛水容器,确保灰烬熄灭。
(3)推拿疗法
可先将煎煮后的中药药渣用布包裹,稍沥干,微波炉加热1分钟,或用毛巾浸蘸外洗方的药汁,放在脊背上热敷15-20分钟,或先用艾灸等温热刺激,调动局部气血运行,使肌肉松缓后,再运用擦法、拍法、按揉法,先从脊柱正中,由下往上3遍,再由上往下3遍;脊柱两旁同样先下、后上各3遍手法,以放松脊柱或脊柱两旁(0. 5, 1 . 5, 3厘米3条主线)肌肉,从而缓解症状。捏脊手法则l以两侧膀肤经(竖脊肌)为主,刺激相对较强,方法同上。
(4)梅花针疗法
先用酒精或碘伏对脊柱(督脉)及两侧竖脊肌(膀胱经)进行消毒,使用梅花针进行叩刺,以患者耐受为度,连续叩刺皮肤,以皮肤潮红或少量渗血为度。急性期从上而下中重度叩刺督脉、从下而上中重度叩刺膀胱经(逆经脉循行,以泻其邪气),缓解期则从下而上轻度叩刺督脉、从上而下轻度叩刺膀胱经(顺经脉循行,以扶正气),可结合走罐以加强舒筋活络。
(5)刮痧
先在脊柱及两侧竖脊肌涂抹适量凡士林或橄榄油,用刮痧板对督脉及膀胱经进行刮擦,其方法同梅花针疗法。
(6)拔罐疗法
在以上治疗结束后,进行拔罐,可运用闪罐、走罐方式,以进一步疏通脊柱气血运行。
本文选自《沪上中医名家养生保健指南丛书》之《常见脊柱病的针灸推拿预防和护养》
丛书总主编:施杞
本册主编:施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