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面面观
亲爱的读者朋友,不知道您对于“三叉神经痛”是否有这样的认知——熟悉而又陌生。说陌生吧,大家通过各种渠道可以获得有关“三叉神经痛”的知识;说熟悉,真要问起“三叉神经痛是怎么回事”“三叉神经痛需要吃什么药物”“三叉神经痛可以根治吗”等问题,又觉得并不那么了解。
那么,我们就通过本期“特别策划”帮助读者朋友们对三叉神经痛的止痛治疗和预防做一个全面的了解,让这种“熟悉而陌生”的病不再陌生。
三叉神经痛的定义
深入了解“三叉神经痛”的第一步,是我们来看看它的定义。国际头痛学会对三叉神经痛的定义是:以短暂的电击样疼痛为特征的单侧疾病,发作和终止突然,仅限于三叉神经的一个或多个分支的分布,常因无害的刺激而触发疼痛。这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意义上的概念,可能读者朋友感觉有些佶屈聱牙,那我们就把这个定义拓展开,以提示读者朋友需要注意三叉神经痛的特点。
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的特点
● 三叉神经痛是颜面部(包含上、下颌)反复发作的疼痛,可以出现在耳朵前面、靠近鬓角的地方,但一般不会出现在耳廓后面。
● 疼痛程度为中、重度疼痛。三叉神经痛一般都是较为剧烈的疼痛,严重程度足以让患者多年后仍记忆犹新。
● 阵发性发作,常在张口进食、张嘴说话时突然发作,患者会因此难以咀嚼进食和说话交流。三叉神经痛患者往往会出现废用性咀嚼肌萎缩,长期疼痛还可能导致营养状态不佳。
● 三叉神经痛的性质为针刺、刀割、触电样疼痛。三叉神经痛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酸胀痛有明显的区别。
● 疼痛发作时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间歇期可以无痛。三叉神经痛一般都是疼痛发作期和疼痛间歇期交替出现,疼痛发作的时候患者非常痛苦,而在疼痛间歇期患者则和健康人一样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 如果刺激口腔颌面部的特定部位,可以诱发疼痛(即“扳机点”)。三叉神经痛患者往往在洗脸或者冷风吹脸的时候出现剧烈的疼痛,有的患者因此不得不减少患侧洗脸的次数。
●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依赖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并且在发作与终止之间要有明确的界限。三叉神经痛患者如果发现原本固定的疼痛表现形式出现了变化,就要警惕颅内出现了新的病变,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并进行检查。
● 部分患者会因误诊为“牙痛”而拔牙。如果患者认为是“牙痛”拔了牙,之后疼痛没有缓解,就要考虑可能是三叉神经痛的问题。
自我判断三叉神经痛
在这里,给读者朋友推荐一个简便易行可以自我初步判断是不是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在疼痛没有发作的时候,张大嘴把一个苹果咬下一块果肉,然后慢慢咀嚼,直到把这块果肉充分嚼碎了再吞咽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咬下果肉的时候出现疼痛,那可能是牙齿的问题或者颞下颌关节紊乱;在慢慢咀嚼的时候出现疼痛,那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在吞咽的时候出现疼痛,则可能是舌咽神经痛。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判断疼痛来源的方法,不能作为确诊的手段,无论出现哪种情况,还是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才对。
三叉神经痛分类
了解三叉神经痛的定义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分类。按照病因,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也称作“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另外,还有一种非常罕见的情况就是家族性三叉神经痛,这类患者就要警惕有可能是骨性压迫三叉神经导致的疼痛。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对于“三叉神经痛”,中医是如何认识的呢?
其实,三叉神经痛在中医学古籍中并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三叉神经痛可以归属于“面痛”“颌痛”“口齿痛” “厥逆”“颊痛”“面游风”和“头风”等范畴。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对“厥逆”的描述,就类似于三叉神经痛的症状。除此之外,还有“颌痛”“颊痛”“目外眦痛”“齿唇寒痛”等记载。之后历代医家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建立了丰富的认识,在《难经》《张氏医通》《本事方》《儒门事亲》和《证治准绳》等古籍文献中均有对类似病症的描述。比如,清代医家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中曾做过如下描述:“患忽一日连唇口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难言语,饮食亦妨,在额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作。”如此来看,更是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极为类似。
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
外因
外因为寒邪、风邪或湿邪外侵,引起脾阳不升、肾阳不温,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疼痛。
内因
内因为肝肾亏虚或肾阴亏虚,以致虚火上炎,不荣则痛。
总之,三叉神经痛是由外邪内侵而致经脉受阻或脏腑亏虚,脉络失荣而致疼痛。目前,三叉神经痛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相关治疗也无统一标准。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存在多种选择,而药物治疗是基础措施,也是首选措施。总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目前还是首选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给药方便、起效快、止痛效果相对显著、患者依从性好。
目前,治疗药物仍然以抗癫痫药物为主,代表药就是卡马西平;而非抗癫痫药物一般是作为卡马西平治疗无效时的备选药物,或者与卡马西平联合使用,如巴氯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