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中医学堂堂主,著名中医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研修《伤寒杂病论》及临床应用;师从周稔丰教授,学习五禽戏、病气诊断;师从苏有余先生,学习研修内丹功法;师从马世琦先生,研修形意拳。
熟悉中药、经络、腧穴的形、气、性、用,以及组方配伍。
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
多次受邀在北京电视台讲授健康知识;担任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作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
文字版 | 经络穴位到底是什么?
《黄帝内经》有一篇叫《经水篇》,它把人体的经络和中国土地上的河流都对应起来。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理解,是很难理解到“气”。我们讲经络里面都是“气”,老百姓只能看到有形有质的东西。做个简单的比喻,咱们都知道海洋里面有洋流,因为地球自转,加上赤道受热以后水往两边涌,所以它有固定的路线。你看上去是一个平面的海洋,或者波涛汹涌或者平静,但是它底下有一种固定的线路在流动。
咱们都知道人体70%都是水,我们知道在血管里面流动的血是液体,但是比血液更多的,我们叫体液。这体液在哪?在细胞和细胞之间流动,细胞里面有水。你们想一下,这些人体的体液它是怎么流动的?有没有固定的方向?是靠谁推动的?所以《黄帝内经》讲的经络就是人,就是血管以外体液流动的规律性。大的就是叫主干的流动,我们管它叫“经”,小的分叉分支,我们管它叫“络”,而里面流动的,我们叫“气”和“体液”或者叫“津液”。《黄帝内经》把经络比喻成水,就跟这个相关。
穴位确切地说应该叫腧穴,腧是“月”字边一个运输的“输”那半边;穴是我们经常用的,但它俩有个区别。我们讲“气”,你能感受到一个人进来以后他的“气”。这种“气”没有形质,但是你能感觉到这个人,我们叫杀气腾腾,说这个人喜气洋洋。或者,有的人身上,你跟他没有肉体接触,但是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热气。
所以,中医讲人是被“气”笼罩着。这个“气”,它的厚薄是不一的,在体表里面,有的地方它的气是凸起来的,有的地方凹陷的。凸起来那个地方,我们管它叫“腧”,就是往起顶,凹下去的地方我们管它叫“穴”。所以穴位来讲,就是人体推动,物质流动背后那个能量,它停聚的地方。
这个地方,你给它点穴也好,针刺也好,它容易有感觉,所以这个叫穴位。真正《黄帝内经》传承下来的有四套穴位,我们现在熟知的叫经穴,就是在主干道上有一个大的停留点,我们管它叫经穴。经穴有361个,一共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一共361个。
但是还有络穴,络穴是什么?就是在小的分支上,有气停留的地方,这也是一套系统。还有在关节肌肉接口的地方,我们管它叫骨穴。还有在肌肉的纹理之间,我们管它叫谿穴,一共有四套经络系统。如果加起来的话,身体大概有1000多个穴位,但是我们常用的也就几百个。
这就说到一个如何认识感知,我们现在一般都叫认知。我肉眼看得到我认,肉眼看不到,或者你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告诉我,但是你应该相信还有一些靠现在的仪器也看不到,但是你能感觉到,这就是人的精妙之处。所以中医认识世界,一方面靠肉眼,另外闭上眼睛去感觉它。
古代的经络、穴位的发现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我们叫自己通过站桩或者静坐,达到了一种非常敏锐的那种境界,能够感觉到自己身上气血的流动,或者能感觉到“气”在哪儿停着,或者在哪发热,或者在哪发凉;第二步就是自身修炼以后,能感觉到病人或者是别人身上气血,甚至动物身上气血的流动。中医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一种感觉上的这种认知,和现代的这种靠意识认知不一样。
所以中国古代可以说是早熟的文明,它现在发现的东西,到现在拿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不了。所以一些唯科学主义者,他就因为科学无法认知这个事,就否定它。但是你应该相信,眼睛能看到的光线是有限的,还有你肉眼看不到的,有红外线和紫外线。你耳朵听到的频率也是有限的,有你听不到的声音,超声波。所以经络和腧穴这个方面,应该是超乎现代仪器所能探测,但是人能够感知到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相信,但是你按我的方法去训练,训练出那种敏锐的感觉,应该同样能够发现经络和腧穴的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