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阴虚内热型疾病可否灸治
历代医家对“热证禁灸”与“热证贵灸”的问题久有争论, 如汉代张仲景指出热证灸治可引起不良后果, 并告诫无论是阳盛的热证或是阴虚的热证, 均不宜用灸法。宋代《圣济总录》也指出: “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清代王孟英还提出了“灸可攻阴”之说,把灸法用于热证视为畏途。近代还有不少针灸教材,也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故无论伤寒杂病, 凡涉及阳热证者, 皆禁用灸治。然而通考《黄帝内经》全文, 并无“热证禁灸”的条文, 却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和热证灸治的实例; 《大观本草》《本经别录》《本草纲目》等均称灸能治百病; 《灵枢・官能》说“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医学入门》指出寒热虚实, 均能灸之。《红炉点雪》更是明确指出“灸法去病之功, 难以枚举, 凡虚实寒热, 轻重远近, 无往不宜”。《灸绳・灸赋》也持有同样的说法。
在历代医著中, 不乏热证用灸的病案, 如《备急千金要方》云: “五脏热及身体热, 脉弦急者”、“治心实热, 不能食, 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的灸治。《外科精要》云: “背疽, 肿 痛甚, 因热毒蕴结而炽盛, 用隔蒜灸而痛止”。《扁鹊心书》云: “妇人产后, 热不退, 恐渐成劳疾, 急灸脐下三百壮”。《保婴撮要》云: “一小儿, 腿内 赤, 大肿发热, 此血热内郁而为脓耳, 当杀其势, 用隔蒜灸法, 灼艾试艾热, 移患处二十余炷痛始减, 再移二十余炷肿渐消。”《太平圣惠方》云: “小儿热毒风盛, 眼睛痛”的灸治。
其实, 认为艾灸之性大热, 耗人津血的看法未必正确。《艾灸通说・艾火非燥》说: “今之医家, 谓以灸干耗血精者, 何足以语治病养生之术哉! ”艾火热而非燥, 温而能润, “孤行虽微, 内治有力”, 能够解表通里, 消积化滞, 活血化瘀, 攻去瘕疝, 并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 化生气血; 火气虽热, 施之于外, 神应于内, 有如“火焙粟糕, 中心温润”, 并无伤津耗液之弊,却有补阴和阳之功, 非但寒证可灸, “骨蒸痨瘵”, 阴虚之人, 以及“血精元气虚乏”, 阴阳两虚诸不足者,均可用之 [ 1] 。故疾无论寒热, 证无论虚实, 体无论强弱, 可以根据机体的承载能力适当的施以艾灸疗治。
2 阴虚内热型疾病灸治实例
“热证贵灸”或“热证宜灸”的观点已被认可。医家对实热疾病用灸多有实例, 但虚热疾病用灸也不乏其例。如《备急千金要方》云: “消渴, 口干不可忍者, 灸小肠俞百壮, 横三间寸灸之”; “腰背不便, 筋挛痹缩, 虚热闭塞, 灸第二十一椎, 两边相去各一寸五分, 随年壮”; “消渴咽喉干, 灸胃管下俞三穴百壮, 穴在背第八椎下, 横三间寸灸之”。《集效方》云: 灸劳法云能治手足热盗汗等症。《普济方》也曾介绍肩井穴治骨蒸, 指出: “若人面热带赤色者, 灸之可瘥。”《针灸大成》中称灸患门可治咳嗽遗精、盗汗等症。《续名医医案》云: “一儿十四, 痘后腰脊痛, 不能俯仰, 午后潮热, 此骨髓枯少, 水不胜火, 肾气热也, 灸昆仑穴、申脉穴各三壮, 又以六味地黄丸加独活及补中益气汤间服而愈。”《医心方》云: “灸消渴法: 灸关元一处。”《医学纲目》“消渴: 小肠俞、阳池( 各灸之) 、廉泉( 出恶血方已) ”。《神灸经纶》所载灸治虚热证如虚劳吐血灸上脘、肺俞、脾俞、肾俞、大陵、外关; 盗汗灸肺俞、复溜、噫嘻; 消渴灸承浆、支正、阳池、照海、肾俞、小肠俞及手足小指穴, 认为足发热乃肾水亏耗或湿热下注为患, 当灸涌泉、然谷。诸虚劳热灸气海、关元、膏肓、足三里、内关及崔氏四花穴; 传尸劳瘵灸鬼眼( 腰眼) 、膏肓、三椎骨上并谓“传尸劳瘵……百方难治, 惟灸可疗”。可见灸治阴虚肺热之劳瘵确有胜于药力之功效, 并为后世反复临证所证实。其实阴虚内热之痨瘵灸治, 古籍广有载述。唐代崔知悌有《骨蒸病灸方》专著, 并称: “尝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 前后差者, 数过二百”。《针灸资生经》独立劳瘵一节, 指出“灸劳法, 其壮手足心热, 多盗汗, ……初发咳嗽,渐吐脓血”, 灸治累效。《针灸集成》有“骨蒸痨热, 膏肓、足三里灸之”。《丹溪心法》载一医案“治肺劳咯血, 发热肌瘦, 灸肺俞五次”而瘳。现代的诸多文献及《灸绳》、《谢锡亮灸法》等都有关于灸治肺结核或肺纤维化的报道。这也说明阴虚内热型疾病并非绝不可灸。
肺痨在中医学文献中称“尸疰”、“劳疰”、“骨蒸”、“劳瘵”等病名, 并有很多的关于病因病机和治疗的论述。在整个病变过程, 以阴虚为本, 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为其病理基础, 如《丹溪心法》“劳瘵主乎阴虚”。《医门法律》云: “阴虚者, 十常八九; 阳虚者,十之一二”。《小学》云: “痨瘵阴虚”。《傅青主女科》云: “劳症者, 阴虚阳亢也”。《医学纲目》云: “劳为热症”。《医林绳墨》云: “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 任意所为, 随任所发, 而成痨瘵者多矣”。《寿世保元》云: “夫阴虚火动, 劳瘵之痰, 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伤其精则阴虚而火动, 耗其血则火亢而金亏”。《痰火点雪》云: “夫痰火者, 痨瘵之病名。病之最酷者也, 然以病之先后言, 则火为痰之本, 痰为火之标, 而其阴虚,则又为致火致痰之本矣, 阴虚火动者, 盖以一言而括进病之标本也”。《医门法律》云: “若劳心好色, 内伤真阴, 阴血既伤, 则阳气偏盛, 而变为火矣, 是谓阴虚火旺痨瘵之证”。其治疗原则《红炉点雪》认为, “人之一身, 金水二脏, 不可暂伤, 盖金为生化之源, 水为生生之本, 真阴既亏, 则火自偏盛, 则上炎灼金, 金目既伤, 则生化之源已息, 而水子何以借其胎养乎”, 又说“夫一水既亏, 则五火相煽, 火迫肺而为咳, ……真水曰涸, 亦为致火之胎”。《古今医鉴》用“坎离膏治痨瘵阴虚发热, 咳吐咯血等症”。《证治汇补》提出“滋阴降火是澄其源也”。《十药神书》指出: “如呕吐咯嗽血者, 须以花蕊石散主之, 大抵血热则行, 血冷则凝, 见黑则止, 此其理也”。用滋阴、泻火、凉血来治疗肺痨也说明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为本病重要证候。肺痨患者的体质也基本属于阴虚体质, 苗凌娜将其分为阴虚质( 此型见于肺结核早期) ; 阴虚火旺质( 此型见于肺结核的进展期) ; 气阴两虚质( 此型见于肺结核的恢复期) ; 阴阳两虚( 此型见于肺结核晚期, 久病体质虚弱之人)[ 2]。
3 阴虚内热型疾病灸治审穴
灸法治疗疾病的选穴至关重要, 故《神灸经纶》说“灸法要在明症审穴, 症不明则无以知其病之在阴在阳, 穴不审则多有误于伤气伤血, 必精心体究, 然后可收灸治之全功, 而见愈病之神速也! ”明确病证,了解体质, 审清穴性, 配伍恰当, 在虚热型疾病灸治中可充分发挥“穴有各自之特长, 方有合群之妙用”。
风门: 又名热穴, 《明堂灸经》云: “若频刺, 泄诸阳热气, 背永不发痈疽, 灸五壮。”《类经图翼》云: “此穴能泻一身热气, 常灸之, 永无痈疽疮疥等患。”《和汉三才图会》云: “善能泻火, 常灸之可永不痈疽、疥疮之患”。
肺俞: 五脏俞之一, 《类经图翼》云: “此穴主泻五脏之热, 与五脏俞治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治骨蒸劳, 肺痿咳嗽”。《针灸资生经》云: “肺俞治寒热喘满、虚损口干, 传尸骨蒸, 肺痿咳嗽, 膏肓治羸瘦虚损, 梦中失精”。《灸法秘传》云: “久咳劳热者灸肺俞”。
膏肓俞: 《类经图翼》云: “主治百病, 无所不疗,虚羸瘦损, 五劳七伤诸病。”《针灸大成》云: “人年二旬后方可灸此二穴, 仍灸三里二穴, 引火气下行, 以固其本。”《针灸大全》云: “凡灸此六穴, 亦要灸足三里, 以泻火气为妙。”《百症赋》云: “痨祭传尸、魄户膏肓之路。”《循经考穴编》云: “膏肓俞主五劳七伤, 诸虚百损, ……骨蒸盗汗, ……举重失力, 四肢倦怠, 目眩头晕, 脾胃虚弱……”。
四花: 为膈俞与胆俞两穴的合称, 《针灸聚英》云: “传尸骨蒸肺痿, 膏肓肺俞四花穴”; “崔知悌云,灸骨蒸劳热, 灸四花穴”。《针灸大成》云: “传尸骨蒸,肺痿: 膏肓、肺俞、四花穴。”《针灸四书》云: “膏肓、肺俞、四花主治传尸骨蒸, 肺痿”。《类经图翼》云: “此血会也, 诸血病者, 皆宜灸之。”《循经考穴编》云: “膈俞主诸血症妄行及产后败血冲心, 骨蒸咳逆, 自汗盗汗……胆俞主胸胁痛, 干呕吐, 口苦咽于, 胆家一切症,亦治骨蒸劳热……”。
肾俞: 五脏俞之一, 《扁鹊心书》云: “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壮。盖肾为一身之根蒂, 先天之真源,本牢则不死。”
从这些用穴规律可以看出灸治阴虚内热型疾病由来已久。灸法在中国古代医疗保健曾发挥重要作用, 也证明其疗效较为确切。
4 拓展阴虚内热型疾病的灸治
异病同治, 贵在拓展; 谨守病机, 通常达变; 效宗古法, 不泥古方; 取其精华, 灵活应用。阴虚燥热的消渴病、虚热的肺痿、阴虚火旺的肺痨、阴虚内热型的痤疮可以依其身体承受力, 精准选穴, 适当灸治, 那么在其他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阴虚内热的病机, 想必也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来审穴考虑灸治。
《读医随笔》云: “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气之来路,而后能开邪气之去路”。其“凡治病, 总宜使邪有出路”之论治思维是说中医治病, 大凡当分有邪无邪,有邪者宜祛邪, 欲去邪, 必使其有逐出之路, 因势利导, 祛邪而不伤正, 真正达到和谐之功。《温病条辨》云: “凡逐邪者, 随其所在, 就近而逐之”; “逐邪者, 随其性而宣泄之, 就其近而引导之”。虚热疾病, 膀胱经施灸, 乃同气相求, 以热引热, 可引邪外出。阴虚内热型疾病, 本在阴虚, 标在虚热, 虚热对机体是“食气”之“壮火”。《脾胃论》指出: “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因此, 导虚热外出, 使津液回复是其治则之一。
近年来, 国内外对艾灸的药性作用、物理作用、局部( 包括穴位) 作用, 艾灸对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以及艾灸对机体代谢的调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表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 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从而防病治病[ 3] 。通过现代大量临床观察, 灸法应用更为广泛。如艾灸治疗急性腮腺炎、急性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肺痨咯血、带状疱疹、丹毒等, 无论是实热或阴虚内热等证均能收到较为满意疗效, 且无任何副作用[ 4] 。李蕙等 [ 5] 综述灸法治疗热证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治疗病症涉及内、外、皮、儿、五官、传染等 20 余种, 证型包括实热证和虚热证, 以及肺结核、糖尿病等。傅杰英[ 6]艾灸风门、肺俞、膏肓、四花、肾俞至深层温暖, 表层热红, 从根本上改善阴虚体质的内热, 从而减轻基于阴虚体质的痤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