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腰肌筋膜炎推拿好吗(腰背肌筋膜炎推拿手法)

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腰背肌纤维织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劳损而使腰背部筋膜及肌肉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性变而致的无菌性炎症,临床以腰背部弥漫性钝痛、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明显压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好发于两肩胛之间,以中老年人、体力劳动者多见。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应用解剖】

1.筋膜 肌筋膜是由半透明状的胶原纤维交织排列的结缔组织组成,分为浅层筋膜、中层筋膜、深层筋膜三种。浅层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内含有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中层筋膜是指包裹肌肉的筋膜;深层筋膜位于浅层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2.腰背部肌肉 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骶棘肌及腰大肌等。斜方肌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的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背阔肌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止于肱骨小结节嵴和结节间沟。肩胛提肌起自上4个颈椎的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菱形肌起自第6、7颈椎和1~4胸椎的棘突,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骶棘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分三群肌束止于椎骨、肋骨及乳突。腰大肌起自腰椎两旁,与髂肌共同止于股骨小转子上,合称髂腰肌。

腰背部脊神经后支分布示意图

3.腰背肌筋膜 腰背肌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在骶棘肌后面,下缘附着于髂嵴、骶髂后长韧带和骶骨嵴;内缘附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棘突和棘上韧带;外侧缘上半部附于肋骨角,下半部在骶棘肌的外缘与深层汇合。深层起自腰椎横突,位于骶棘肌与腰方肌之间。其上部增厚形成腰肋韧带,连接于腰1横突和第12肋之间,限制第12肋的活动。浅、深两层筋膜在骶棘肌外缘相接合形成宽阔的腱膜,作为腹横肌及腹内斜肌的起点。腰背肌筋膜具有3种作用,一是包裹肌肉,维持肌肉形态,保持肌肉紧张度的作用;二是约束肌肉活动,使肌肉免受摩擦;三是分隔肌群,既保证肌群的整体功能,又保证每块肌肉的独立活动,但也容易产生无菌性炎症。

【病因病机】

1.与肌肉劳损有关 腰背肌筋膜包裹肌肉,有维持肌肉形态、保持肌肉紧张度的功能。长时间、高强度作业,或作业姿势单调、持续时间过长,或腰背部肌肉急性损伤失治迁延等,形成慢性肌肉劳损。由于劳损,一方面肌肉渗出增加,另一方面肌筋膜属于致密性结缔组织,通透差。正常情况下,肌筋膜鞘有一定的滑液,以减少肌肉的摩擦。由于劳损,渗出液增加而积聚,导致炎症、水肿等非良性循环病理反应,使肌筋膜张力增高,出现腰背部慢性疼痛、酸胀,局部肌肉僵滞等症状。日久,筋膜与肌肉粘连,纤维变性,纤维样增粗,形成条索状、结节状改变。

2.与代谢障碍有关 组织液的渗出与吸收是一组矛盾,正常情况下,渗出与吸收是保持平衡的,当渗出大于吸收时则积聚肿胀,渗出减少时则干涩摩擦。腰背部肌肉的排列是较为复杂的,呈纵向、横向、斜向交织排列。肌筋膜的功能是分隔肌群,既保证肌群的整体功能,又保证每块肌肉的独立活动,减少肌肉摩擦。长期的单一、静止性姿势劳作,使肌肉运动平衡失调;反复屈伸、旋转胸腰动作等,增加肌肉间摩擦,使渗出液增多,肌筋膜内压力增加,当渗出大于吸收时则积聚,发生代谢障碍,引起腰背部广泛性酸胀痛。

3.与风寒湿侵袭有关 研究表明,在寒冷刺激的条件下,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做功能力下降25%,表明肌肉的收缩和做功能力与气候有关。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也是本病常见的诱发因素。

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胜者为行痹,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腰脊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所过,经筋所循,络结汇聚,脏腑之维系,运动之枢纽。凡闪挫、跌仆、劳损、潮湿、寒冷刺激,伤及腰脊,筋络受损,或筋节劳损,气滞血瘀,筋拘节错,而致疼痛,重着不去,活动牵掣,发为痹证。

【诊断】

1.症状

(1)常有明显劳损史,或受寒、受凉史,腰背部有酸胀痛、麻木、僵硬感,易于疲劳。

(2)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背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疼痛多位于腰骶部,可影响到一侧或两侧臀部及大腿后外侧,有酸胀、皮肤发凉、麻木等感觉异常。

(3)多为晨起发作,白天活动后症状减轻,夜晚加重,疼痛可因天气变化和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时疼痛多可缓解。

(4)发作时患者不能直腰、俯仰、转身,动则疼痛加剧。患者为减轻腰部疼痛,常用两手扶住并固定腰部。

2.体征

(1)肌痉挛 痉挛常位于腰背筋膜、骶部及髂嵴等肌筋膜附着处,腰椎生理弧度改变;不对称性的肌痉挛引起脊柱保护性侧弯改变。

(2)压痛 压痛部位广泛,腰背部、腰脊柱两侧及髂嵴上方压痛明显,感觉迟钝,病变部位有条索状痛性结节。

(3)功能障碍 腰背肌僵硬、腰部屈伸、旋转等活动功能不同程度受限,变换体位或姿势疼痛能缓解。

(4)特殊检查 少数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可呈牵掣性阳性。

3.辅助检查X线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可有腰骶椎先天变异、腰椎生理弧度改变或骨质增生等。实验室检查示少数患者血沉加快。

【鉴别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腰痛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性痛、麻为主要特征,常有腰部急性损伤或劳损史,腰部屈伸活动受限,椎间盘突出相应节段压痛明显,并与坐骨神经放射性痛、麻相一致。直腿抬高试验、屈颈试验阳性,腱反射改变,趾背伸或跖屈试验阳性。

2.棘上韧带损伤 有急性损伤史,脊柱中线部位呈撕裂样、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以脊柱屈伸时疼痛明显。两个及两个棘突以上浅压痛为棘上韧带损伤;两个棘突间深压痛为棘间韧带损伤。

3.腰三横突综合征 第3腰椎横突顶端处可触及明显压痛,疼痛部位固定。

【治疗】

1.治疗原则 舒筋活血,温经通络,散结止痛,理筋整复。

2.手法 一指禅推法、法、按法、揉法、弹拨法、擦法、斜扳法等。

3.取穴与部位 阿是穴、肾俞、夹脊穴、大肠俞、命门、环跳等穴位,腰骶部及病变节段膀胱经。

4.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按揉法、法在脊柱两侧膀胱经往返交替施术,手法宜深沉缓和,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促进渗出吸收。

(2)继上势,医者用掌揉法在病变节段及周围施术,再用双手提拿脊柱两侧骶棘肌数遍,然后用掌根推法顺肌纤维方向平推施术,手法宜沉、深透,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

(3)继上势,医者用拇指按揉肾俞、夹脊穴、大肠俞、命门、环跳等穴位,再点按病变节段阿是穴,配合弹拨条索状的肌索或硬结,弹拨时手法宜深沉柔和,时间约5分钟,以舒筋活血,散结止痛。

(4)患者取侧卧位,医者对腰段肌筋膜炎者做腰部斜扳法操作,左、右各1次;对胸背段肌筋膜炎者做抱颈提胸法操作,以理筋整复,纠正关节突关节紊乱状态。

(5)患者取俯卧位,在脊柱两侧膀胱经涂上介质,医者沿膀胱经走行方向用直擦法,以透热为度。可加用湿热敷,以温经活血,舒筋通络。

【注意事项】

1.腰背肌筋膜炎病变部位广泛,临证时应明确病变主要节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2.平时注意局部保暖,必要时可用腰围加以保护;治疗期间避免脊柱过度屈伸活动,以利于损伤的恢复。

3.缓解期应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有助于巩固疗效。

【疗效评定】

1.治愈 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

2.好转 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稍有不适。

 

3.未愈 症状无改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gtzz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