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阿姨今年69岁,右侧三叉神经痛多年,说话、吃饭、洗脸、刷牙都诱发右侧颜面部剧烈疼痛。5年前曾经做了开颅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后短时间内疼痛缓解,但是再次复发。为了缓解症状,她口服卡马西平,但由于逐渐增加的药量,出现了严重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用袁阿姨的话讲就是生活过的“痛不欲生、生不如死”,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神经外科收治了袁阿姨,经过术前讨论,决定给袁阿姨实施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
什么是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是指通过在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的局部置入机械球囊,压迫感觉神经节,导致神经节组织局部发生坏死,阻断疼痛向脑内传导,从而达到治疗神经痛的目的。技术的关键点在于将球囊精准而安全地置入脑内神经节的位置。首先,我们通过颅脑CT扫描,在计算机中重建袁阿姨头面部三维模型,手术模拟穿刺点和穿刺过程,依据手术模拟结果在计算机中设计虚拟穿刺导引板,模拟在穿刺导引板引导下穿刺针位置、方向和深度,为手术提供关键信息。最后,我们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符合手术要求精度的实物导引板。
在这次手术过程中,有一项技术要和大家分享,那就是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给医生和患者打开了一扇窗
回顾人类的制造史,以往是通过切割原料或通过模具成型制造新的实体物品,又被称为“减材制造”,而3D打印技术则是通过层层堆积原材料制造产品,与以前的制造方式正好相反,故它又被称为“增材制造”。
对于要求精确度高的不规则形状的医疗模型,3D打印可以作为首选制造加工方法,将复杂医学影像重建模型变成实体物品,3D打印机比其他生产模式更精确,通过组合不同的原材料以过去不可能的方式制造医疗设备。
在3D打印技术出现之前,医生做手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徒手穿刺,另一种是神经导航技术。徒手穿刺准确率往往需要依靠手术医生的经验;而神经导航技术虽然可以提高穿刺的精确度,但是导航设备昂贵,医疗费用较高。
当3D打印技术出现的时候,作为一个医生不得不说为我们和患者打开了一扇窗。基于三维重建和手术模拟的导引导板可以满足上述要求,通过数字化设计并3D打印成实体,帮助医生在术中实施精准手术。
8月14日袁阿姨被推进导管室,术中3D重建后选择最优投照角度,在双C正侧位透视下,3D导引板引导穿刺针顺利植入卵圆孔内,进而置入球囊,充盈压迫3分钟后撤出,整个手术操作时长10分钟。术后袁阿姨颜面部疼痛即刻完全缓解,而创口仅仅是面部口角旁的一个小针眼,3天后袁阿姨顺利出院。
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创伤小、风险低、耐受性好、术后恢复快,避免了传统的开颅手术的风险,尤其适用于微血管减压失败或复发、高龄和不能难受药物的患者。但一直以来对手术精度的高度要求成为这项手术的风险之一。而3D打印技术刚好可以提高穿刺的精确度,极大提高穿刺效率,减少因多次穿刺或误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给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的成功多了一层保障。
【知识链接】
- 三叉神经痛,俗称“天下第一痛”,是一种常见的颅神经疾病,表现为一侧颜面部阵发性剧烈疼痛,常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痛苦。疼痛常表现为刀割样、针刺样、闪电样或烧灼样剧烈疼痛,骤发骤停,触摸面部、说话、洗脸、刷牙等可诱导疼痛发作。
- 三叉神经痛治疗主要有药物、经皮射频热凝术、甘油阻滞术、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伽玛刀及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疗效与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相近。与显微血管减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风险低、不开颅、恢复快、花费低、病人耐受性好等特点。
- 三叉神经节球囊压迫术适应症如下:(1)年龄>60 岁;(2)全身情况差(如严重心肺肝肾或代谢性疾病等);(3)开颅显微血管减压术失败或复发;(4)疑虑开颅手术风险;(5)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痛患者;(6)鼻咽癌等相关继发三叉神经痛患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