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腰椎疾病百科

腰椎疾病影像学表现有哪些(腰椎疾病影像学基础)

【病史分析】

患者,男,31岁,因左下肢麻木酸痛1个月入院。年轻人,需要先天性疾病大于后天性疾病。下肢麻木酸痛,需要考虑神经传导异常、下肢肌群异常等病变。

【实验室检查分析】

未见异常

【正常影像解剖表现分析】如果您是高年资影像医生或临床医生,本段可跳过。

观察正常影像的过程,就是写一份完整、标准报告的过程。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看到了主要病变,千万不要忽略全面、系统的观察其他病变,避免遗漏。

椎体报告相对还是有标准模板的,地域差异较大,以下就是笔者的观察及书写报告的顺序,仅供参考。

1、生理曲度,注意曲度变直如退行性改变,明显后突如佝楼病,椎体压缩性骨折等轻度后突,左右侧弯等。无论是外伤骨折或是病理性骨折,曲度一般都有变化。

2、序列或顺列,注意有无前后滑脱,滑脱是看下对上,上一节椎体对应下一节椎体的位置,如果有滑脱,必须注意相应水平的椎体峡部有无峡部裂。如果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椎体数目需要特殊表明。

3、椎体及附件,注意骨质边缘骨赘形成,注意椎体形态有无异常,如楔形、三角形、变扁提示骨折。信号是全部椎体改变、需要注意modic变性,或者是白血病、肾性骨病、前列腺癌转移等骨质信号改变;还是局部改变,提示血管瘤、转移瘤等。千万不要忽略椎体附件的改变,如椎间孔有无变窄,附件如果有形态或信号改变,高度警觉原发或转移瘤可能。注意有无峡部裂,对应产生椎体滑脱。观察棘突、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竖脊肌、腰大肌有无水肿信号增高。

4、椎间盘,最常见的膨出、突出,对应的硬膜囊受压,有的报告提示为蛛网膜下腔见弧形压迹,都可以。需要注意的是少见的椎间盘炎症,周围骨质终板一般都有变化。椎间盘脱出或疝,需要注意突破纤维环后缘后移的髓核信号,个别会突入下个椎体后方类似椎管占位性病变,需要从轴位、矢状位对应观察。

5、椎管,注意有无骨性椎管变窄,一般12mm需要警惕,9mm已经确诊狭窄了。如果是膨出、突出、骨赘形成突入椎管,也会造成椎管变窄,重要的是对脊髓是否有压迫,产生变性、水肿、损伤。椎管内血管畸形少见,需要增强确诊。椎管内肿物,需要分辨硬膜外、髓外硬膜下、髓内肿物,硬膜外考虑脊膜瘤,多发考虑转移瘤、神经纤维瘤,硬膜外及硬膜下考虑神经源性肿瘤,髓内除了肿瘤,很多炎性病变非常像肿瘤。脊髓的先天性畸形需要熟悉。脊髓空洞、脊髓圆锥低位、脊髓栓系、纵裂、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皮毛窦等病变都很常见。

6、周围软组织,转移瘤一般不影响周围软组织,炎症及少见细菌病毒感染对周围软组织影响巨大,最常见结核、布鲁氏菌病、椎间盘炎等。有时会形成冷性脓肿如结核。当外伤累及前纵韧带下形成血肿,需要特别注意。

以下以颈椎正常MRI影像表现为例进行学习

上图所示依次为T1WI、T2WI、T2WI压脂像矢状位,红色箭头所示为颈6-7椎间盘,注意整体信号规整,髓核信号饱满,因富含粘液及水分,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压脂像比T2WI更高信号,周围纤维环呈低信号。黄色箭头所示为胸2-3椎间盘,注意椎间隙变窄,T2WI及压脂像髓核高信号消失,提示椎间盘变性。注意红箭头上方的咽后间隙非常薄,组织对比清晰。

【本例MRI影像表现】

以下按T1WI矢状位、T2WI矢状位、T2WI压脂像矢状位、T1WI轴位增强进行具体分析:

上图红色箭头所示约平胸12、腰1椎体水平椎管内见两个结节状异常信号,T1WI等信号,T2WI及压脂像等信号中心见囊变样稍高信号,信号欠均匀。

T1WI增强矢状位、冠状位、轴位

上图红色箭头所示为增强图像,椎管两个病灶呈明显强化,中心见小囊变未见强化,轴位像与脊髓呈压迫推移关系,表明硬膜下概率高。黄色箭头为胸12椎体右侧椎弓根斑片状轻度强化病灶,无占位效应,无骨质破坏。

T1WI矢状位、T2WI矢状位、T2WI压脂像矢状位、T1WI轴位增强

黄色箭头所示为胸12椎体右侧椎弓根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等信号为主,内见小片状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压脂像高信号,中心见小片状低信号,考虑含有少许脂肪成分信号。增强轻度强化,无占位效应,无骨质破坏区。

T1WI矢状位、T2WI矢状位、T2WI压脂像矢状位、T1W矢状位增强

绿色箭头所示为腰1(未给出)、腰2椎体小结节异常信号,T1WI及T2WI高信号,压脂像信号减低,增强未见强化,对比明显。

以下为特定部位分析:

红色箭头汇总:约平胸12、腰1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下见两个结节影,T1WI等信号,T2WI及压脂像等信号中心见囊变样稍高信号,信号欠均匀,病灶呈明显强化,中心见小囊变未见强化,轴位像与脊髓呈压迫推移关系,表明硬膜下概率高。

黄色箭头汇总:胸12椎体右侧椎弓根斑片状轻度强化病灶,T1WI等信号为主,内见小片状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压脂像高信号,中心见小片状低信号,考虑含有少许脂肪成分信号。增强轻度强化,无占位效应,无骨质破坏。

绿色箭头汇总:腰2椎体小结节异常信号,T1WI及T2WI高信号,压脂像信号减低,增强未见强化,对比明显。

【小结分析汇总】

1、患者,男,31岁,因左下肢麻木酸痛1个月入院。需要考虑胸椎病变、神经传导病变、下肢肌群病变

2、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3、影像表现:共分三个部分病灶,椎管内病变两个结节影,信号都偏低或等信号,T2WI及压脂像中心见稍高信号,考虑合并少许囊性变。增强明显强化,中心也可见小囊变区。轴位像提示病灶推移脊髓左前方移位,提示硬膜下病变较大。需要考虑神经源性肿瘤、转移瘤、室管膜瘤、脊膜瘤。脊膜瘤是典型硬膜外病变,宽基底贴于椎管,推挤蛛网膜下腔呈丘状改变,本例不符。室管膜瘤可以是硬膜下病变,囊变坏死明显,强化明显,囊变坏死无强化,且多位于脊椎两端,本例影像、部位、增强特征不明显,概率减低。转移瘤比较复杂,以儿童多于成人为特点,多为颅内具有脑脊液播散性质病变,如恶性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肺癌及乳腺癌,病变沿背侧生长多见,符合脑脊液从背侧流入,胸侧流回的特征,病变影像特征与原发病灶一致,本例年轻人,未提及原发病变,概率减低。神经源性肿瘤,最为常见,分为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瘤为Antoni A型细胞,囊变坏死少,神经鞘瘤为Antoni B型细胞,囊变坏死多见,增强多为明显强化,与脊髓神经关系欠清,本例符合,从影像特征看,神经纤维瘤特征大于神经鞘瘤。本例投票中,多数选择了神经纤维瘤,估计是囊变不明显导致。

胸12椎体右侧椎弓根见斑片状异常信号,无骨质破坏,无占位效应,提示良性病变,病灶T1WI少许稍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压脂像部分信号减低,提示含有少许脂肪成分,增强轻度强化,提示富有血管成分,以上概率高度提示血管瘤。鉴别诊断主要排除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多位于椎体附件,膨胀性改变多见,周围骨质信号增高,有占位效应。本例不符合。

腰1(未给出)、腰2椎体见小结节状异常信号,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压脂像减低,提示脂肪信号,增强未见强化,进一步明确脂肪成分无血管成分。注意年轻人红黄骨髓转换可能,但是黄骨髓转换多以斑片状、斑驳的改变多见,本例还是一个小结节状改变,提示脂肪瘤大于脂肪沉积可能。

4、汇总分析:见上所述。

【报告模板】

描述: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序列规整。胸12椎体右侧椎弓根见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等信号为主,内见小片状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压脂像高信号为主,中心见小片状低信号,增强轻度不均强化。腰1-2椎体见小结节状异常信号,T1WI及T2WI呈高信号,压脂像低信号,增强未见强化。余所见椎体及间盘形态、信号未见异常。胸12、腰1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见两个小结节影,大小约0.8-1.0cm,边界清晰,临近脊髓受压向左前方移位,T1WI等信号,T2WI及压脂像等信号中心见囊变样稍高信号,信号欠均匀,增强明显强化,中心囊变区强化程度略减低。周围软组织未见异常信号。

结论:1、胸12、腰1椎体水平椎管髓外硬膜下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

2、胸12椎体右侧椎弓根血管瘤

3、腰1-2椎体脂肪瘤

【手术记录】

手术名称:后路探查椎管内肿物切除术。

手术经过:开窗后见硬膜囊内压力较高,以尖刀切开硬膜,见T12-L1椎体水平椎管内有2枚肿物,分离肿物远近端,分别各有一束神经与肿物无法分离,切断神经;将2枚肿物完整切除。

【病理结果】

结果回报:(椎管内)神经鞘瘤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5%),PR(-),EMA(-),CD34(-),GFAP(-),S-100(+)。

【出院结论】

出院诊断:神经鞘瘤、血管瘤、脂肪瘤

【鉴别诊断】

请看影像专业书籍。

问题一答案:ADF

问题二答案:ACE

问题三答案:CEF

【简问简答】

假定您具有一定的物理学知识,对基本磁共振原理略懂一些。以下问题对具体一些问题进行科普性的解答,高年资医生请自动跳过,青年影像医生、临床医生、进修生、规培生看看有意义,因为这也是笔者在学习磁共振成象时的一些疑问和找到的答案。以下图片节选自《磁共振成像技术指南》杨正汉 冯逢 王霄英。

问题一:原子核T1和T2信号如何被MR采集的?

先讲解两个基本小知识,都会,就是复习一下

1、共振现象,如图,不讲了,就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发射射频脉冲的原理。

2、电磁感应,如图,需要解释一下,A 磁体平行于线圈,不切割磁力线,不产生电流。B 当磁体垂直于线圈运动,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同理 C 磁矩平行于线圈,不切割磁力线,不产生电流。D磁矩垂直于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转换产生信号。这是采集MR信号的原理。
腰椎疾病影像学表现有哪些(腰椎疾病影像学基础)

3、世界分为XYZ三个轴向,强磁场方向为Z轴,与接收线圈平行,原子核放入强磁场中,散漫的磁矩立刻被同化成Z轴一束,接收线圈无法接收到任何信号,当给了一个外来的射频脉冲,这个射频脉冲就相当于起到共振的作用,传递能量作用于一部分核质子,使Z轴磁矩变成X轴方向,与接收线圈垂直切割,产生了微弱的电流,接收线圈接收到电流,转换为图像信号。为了使图像信号最强,90°射频脉冲为完全垂直于线圈,所以选择90°射频脉冲。当持续一段时间后,关闭射频脉冲,X轴方向磁矩开始在外界强磁场作用下又向Z轴方向转变,过段时间再次重新给一个90°射频脉冲,又产生一个信号,每次测量不同的组织,就产生不同的图像信号。这个角度可以随意调整,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信号。这是采集MR信号生成图像的根本。

问题二:为什么短T1是高信号,长T1是低信号?

具体有些解释再看看上一篇文章本小栏目。【影诊思维】054腰椎多个椎体破坏结核或布氏杆菌病?出院诊断 腰椎布氏杆菌病

T1是纵向弛豫时间,即T1从0增加到最大值的67%的时间。为了方便说明,给甲乙两种组织两个特殊的数值。假定甲组织T1为60秒,乙组织600秒,那么我们假定采集时间为40秒,40秒后读取接收线圈信号强度,甲组织为40/60正好是67%,信号最强,乙组织40/600=6.7%,信号很弱,此时采集的图像显示中,甲组织(T1值短的)信号明显高于乙组织(T1值长的)。所以,短T1是高信号,长T1是低信号。可能有同仁问,那假定设定采集时间为600秒,就全是高信号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当计算一种物质的纵向弛豫时间最大值的67%并采集信号后,就不再采集了。现实中,各种组织的T1值是固定的,为了图像显示层次感更丰富,进行了最优的采集时间设计,所以不会出现过短或过长的,当然为了诊断需要,可以设计过长或过短的采集时间。

问题三:为什么短T2时低信号,长T2是高信号?

具体有些解释再看看上一篇文章本小栏目。【影诊思维】054腰椎多个椎体破坏结核或布氏杆菌病?出院诊断 腰椎布氏杆菌病

T2是横向弛豫时间,即T2从最大值降低到37%的时间。为了方便说明,给甲乙两个组织特殊数值。乙组织T2时间60秒,甲组织600秒。假定采集时间为50秒,乙组织为(60-50)/60是16.7%,信号强度很低,甲组织(600-50)/600=91.7%,远超37%的标准时间,信号最强,此时采集图像中,乙组织(T2时间短的)信号明显低于甲组织(T2时间长的)。

其实说到底为什么会出现T1和T2时间信号正好相反的问题,就是因为计算方法不同,T1计算增加比例,T2计算减少后剩余的比例,始终看产生和剩余的比例是多少,如果时间短,比例相对增加的快,显示信号相对就大,但是T1值短(看图T1加权成像的甲组织);时间长,比例减少的相对少,剩余比例相对多,显示信号就相对大,但是T2值长(看图T2加权成像的甲组织),一个是看增加的比例数值,一个看减少后剩余的比例数值,所以会有这样奇怪的难以理解的答案。这个对于临床医生和初学者非常头疼,长长短短的分不清楚,笔者建议最好用高低信号来表示,都能看懂,意思表达也到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gtzz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