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中25-50岁人群占75%以上。然而,近年来在骨科门诊中发现,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的患者中不乏青少年,该病正在呈现出低龄化甚至年幼化的趋势。
由于未成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身发病特点及其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阶段,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争议较大。
另外,低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却有显著的群体性特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而导致低龄人群尤其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严重影响,针对这一现状,临床上应对就诊的未成年人患者给予精确诊断。
1发病因素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者患者的年龄范畴不应超过21岁,因为在人体发育过程中,21岁左右时,椎体终板与椎体发生融合。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为0.5%~6.8%。针对导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因素,目前有不少学者尚未能达成共识。
1.1外伤
许多学者认为外伤是造成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据相关文献报道,约40%~80%的青少年患者出现根性症状前存在明显的外伤史,其次为青少年运动员在剧烈的体育活动中突然扭伤、摔伤等。
持外伤是儿童患者主要致病因素这一观点的学者提出,构成儿童椎间盘的组织机构含水分较多,不存在纤维环的退变,或即使有水分的丢失纤维环仍可保持完整。当受到强大的外力作用时,纤维环有可能发生撕裂或破损,导致椎间盘内组织突出。
在对17例儿童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有82.0%的儿童患者在发觉症状数小时之前有过腰部遭受暴力史或有剧烈运动史;
在对102例青少年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有超过1/3的研究对象在出现根性症状数小时或数天之前存在外伤史,且分析发现这种损伤可直接或间接导致椎间盘纤维环出现缺损甚至髓核组织脱出至椎管。
1.2椎间盘退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并质疑外伤可能并不是主要发病因素,有学者提出外伤可能仅在儿童纤维环早期即存在变性或退变这一前提下起触发作用,并认为儿童时期纤维环水分含量多,韧性较大.
从力学角度来看,包含水分较多的纤维环在承载轴向负荷时可向周围放射,将应力散布漫延。即使是剧烈运动或腰部遭受强大的外力,儿童时期的椎间盘仍能满足承接缓冲的要求,并不会导致纤维环撕裂。
除非在受到外伤之前纤维环已经出现变性或缺损,这种情况下外伤属于一种引发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因之一,而不是主要致病因素。抽取了874名青少年作为样本研究探讨椎间盘的早期退变,结果发现在青少年时期,椎间盘所含水分就有不同程度的丢失.
而且这种退变可引起儿童腰背部疼痛等症状,而在没有明显症状的青少年当中,约有30%左右也存在椎间高度的丢失,这意味着椎间盘的退变可开始于儿童时期;为探究低龄人群是否存在椎间盘退变,设计了一项样本量包含439名青少年的腰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调查.
研究结果显示其中约30%研究对象在腰椎核磁共振检查中呈现出椎间盘水分丢失,椎间隙高度变窄的征象。
认为儿童患者的纤维环可能早已发生变性,且椎间盘水分丢失,发生退变后即可导致髓核向神经根及硬脊膜压迫,并分别从核磁共振成像、组织学两方面证实了儿童时期即可存在腰椎间盘退变。
1.3遗传因素
有相关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低龄患者直系亲属中存在相关疾病,国外文献报道过一项针对遗传因素在未成年人脊柱疾病的发生所起作用的研究,发现33例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低龄患者中,有亲属患同类型疾病的占2/3。
也报道过15例青少年患者,研究分析后发现有超过20.0%的研究对象存在家族史。报道了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一级和三级亲属的相对风险分别是4.15和1.46,故遗传因素是众多学者认同的导致发病的因素之一。
1.4脊柱先天畸形
有学者提出,脊柱先天畸形也可改变椎间盘正常力学系统,最终导致椎间盘加速变性。在对12例儿童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有17.0%的患者有脊柱畸形,且这些脊柱畸形患者的椎间高度及椎间盘所含水分相对不伴有脊柱畸形的患者退变程度更大.
与成年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这一比例远远高于成年患者。针对脊柱畸形与儿童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无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29名儿童患者中有1/3存在脊柱畸形,主要以骶椎腰化、腰椎骶化等形式存在。
同时发现有将近3/4的研究对象存在腰椎小关节畸形或上下关节突异常对位。运用放射学检查,对青少年和成人两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在青少年患者组中有2/5存在上下关节突对位不良,而成年人组中所占比例不足1/10(P
因此认为在放射影像中存在上下关节突异常对位可能是青少年患者群体共性之一。由于脊柱先天畸形的存在,破坏了纤维环负荷分布体系和力学传导系统,这种长期反复施加在纤维环上的不均匀负载最终引起纤维环水分丢失和椎间隙高度变窄。
国内有学者报道了63例只累及L4/5或L5/S1的20岁以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影像学分析其与椎间盘突出节段的关系。
结果表明青少年患者中,由于腰骶结合部某些骨关节结构变异的存在,在力学角度会导致下腰椎间关节的承载强度及载荷分担发生变化,与不存在这些变异的青少年相比,这些结构的异常对位与发病节段有明显相关性。
但也有学者提出相反的观点,研究分析了32例儿童患者,仅发现1例存在黄韧带肥厚所导致的腰椎管狭窄,其余患者中未发现异常,故认为脊柱先天畸形对儿童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2外科治疗
2.1传统手术方案
目前针对青少年患者的传统手术方式大部分学者更倾向于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报道过14例临床症状较重青少年患者,行椎板间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术后疗效满意;
报道过分别对151名不超过18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386名年龄介于19~39岁之间及6078名40岁以上的患者行开窗治疗,术后进行两年的随访,发现18岁以下的患者术后满意率达86%,而后两组满意率分别是78%和76%;
报道了23例青少年患者接受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满意率达92%;报道对129名平均年龄16.2岁的青少年患者行开窗术后成功率高达95%,在术后12.7年的随访中,满意率为87%。可见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这一经典术式对于青少年患者而言,可以达到满意效果。
传统手术方式优点为减压彻底,手术视野开阔,病椎复发率低。不足之处:大量切除解剖结构,影响青少年发育,破坏脊柱稳定性,对腰部肌肉影响较大,由于术中牵拉导致神经根刺激、术后组织粘连等。
提出,对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尽量避免做全椎板切除,如需行半椎板切除或椎板扩大开窗,应尽量减小对关节突的损坏,从而使脊柱及周围组织结构保持相对完整,有利于青少年后期的生长发育;
如遇到脊柱后柱结构已发生缺陷或椎板发育异常等情况,可酌情行全椎板切除。
关于术中对退变的椎间盘组织切除程度的问题,应切除所有已发生变性或突入椎管造成压迫的髓核及后方存在缺损的纤维环,但是要减少对其他未发生病变的结构的破坏,因为青少年时期,椎间组织能否再生的关键条件在于纤维环所包含的内环境是否能保持封闭及完整性。
观察到术后半年内经手术处理的发病节段上下椎体间高度由窄变宽的过程,支持这一观点。
对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绝大多数学者不支持做融合。报道过23例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青少年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4%,而认为对于青少年而言,脊柱融合手术并不能提升术后效果或者减少术后复发率。
另一方面,由融合手术引发的邻近节段的退变(ASD)和融合节段活动度的消失对青少年患者术后发育的影响要远远严重于成年患者。总结22项研究,随访3-22年,ASD发生率为5.2%-100%,而有临床症状的者占5.2%-18.5%;
在研究62例腰椎融合术后患者,随访33年,13例发生ASD,发生率45%;报道过一项对1000例接受腰椎后路融合的患者进行43个月随访的研究,发现ASD发生率为13%,并分析预测术后5年ASD发生率为13.6%,术后10年ASD发生率为22.2%。
故由于青少年患者自身发育条件的制约,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并不支持青少年患者行腰椎融合术。
2.3经皮椎间盘切吸术
经皮椎间盘切吸术(简称PLD)是在闭路显示器引导下,直接经皮穿刺到病变节段内,运用负压原理解除病变组织对后方结构的压迫刺激。
对22例青少年患者行PLD治疗,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平均2.5年的随访,优良率达95.5%。亦报道了23例青少年患者接受PLD治疗后,术后疗效满意。
2.4腰椎间盘激光椎间盘减压术
腰椎间盘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简称PLDD)是继化学溶解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之后发展并推广运用的新型微创术式。目前在国内通过PLDD治疗低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报道较少。
对12例儿童患者行PLDD,术后进行3—18个月随访,优良率达91.7%;但术后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跟踪及观察。
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而言,化学融核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及腰椎间盘激光椎间盘减压术具有能够避免破坏脊柱正常组织结构,保持脊柱正常力学传导系统等优势,国内亦有其他学者报道了上述术式在青少年患者中良好的术后疗效,短期随访优良率在86.9%~94.4%。
在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有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通过对7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组行PLD手术及臭氧治疗,结果两组术后满意率分别为76.19%和86.71%;
而两组并发症率分别为28.57%和0,因此提出臭氧治疗和P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达到满意效果,但应掌握二者适
应征和治疗原理,根据不同的病例来制定特异性的治疗方案。但对于椎间组织有缺损、椎管狭窄者,上述方法并不适用。
2.5内镜治疗方法
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简称MED)的研制,既保留了开放手术充分减压的优点,又使开放手术向微创过渡,在保证术后效果的前提下,使患者术中接受刺激更小,术后能够更早投入正常生活学习中。
相对开放手术而言是一种更加精准的外科手术方式。近年来,MED逐渐推广于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国外有文献报道近期优良率可达到94%-100%。
国内有学者通过经皮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的改良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治疗优良率可达100%。通过对130例儿童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对比研究了MED与椎板开窗术的疗效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
术后接受MED与接受椎板开窗术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93.5%和90.6%,MED组在术中对患者的刺激及术后患者恢复正常工作或学习时间均优于接受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组。
目前对儿童时期椎间组织发生退变的致病因素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仍需更深层次的探究。由于低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发病原因及临床表现与成年患者有较大区别,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对因腰腿痛就诊的青少年患者加强重视,耐心寻问病史。
尤其注意有无外伤史或剧烈运动史,应与特发性脊柱侧弯相鉴别,明确诊断后再制定治疗方案。青少年患者的手术方式在不断创新,无论是通过开放方式还是现代快速发展的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处理病灶,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会有更先进的治疗方式发展并应用于临床。
笔者认为对于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都应结合青少年患者的发育特点和自身病情进行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变,因人制宜,采取最为合适的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才能达到远期满意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