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所称腰突痹,在西医学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病主要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而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则表现为臀部、大腿后侧、小侧至跟部或足底的放射痛。该证可见于任何年龄段,发病机理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和工作习惯密切相关,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和久坐少动的脑力劳动者。
李志铭
当代名医、兼画家第一人
广东省名中医
深圳市名中医
主医中医师、教授
李志铭,男,1938年出生于江西宜丰,196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广州中医学院)。1963年至1986年在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1986年5月调入深圳,在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工作。行医43年,医学著作4部,发表论文6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业余作画近50年,出版画集2本,发表书画作品100多幅,开个人画展及参展20多次,获奖10多次。
腰突痹中医病因机理
病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为劳逸过度,久病虚,导致机体防御机能降低,外邪乘虚而入。《济生方.痹》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外因为感受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肌肉而发病。此外,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亦可导致本病发生。
腰突痹临床表现
1.腰部疼痛。腰痛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而无腰痛。痛多为刺痛,常伴有腿脚麻木、酸胀的感觉。活动时加重,休息时可减轻。
2.下肢放射痛。常为钝痛、针刺痛或烧灼痛,严重者似刀割样痛,多伴有下肢麻木、酸胀感。常会单侧坐骨神经痛,但可出现双侧根性痛。在发作时卧床休息,疼痛往往会减轻。因腹压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大笑、喷嚏、抬举重物等都容易诱发腰腿痛,或使忆发生的腰腿痛加重。
3.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一段路程后出现下肢疼痛、无力,在弯腰或蹲下休息后得以缓解,症状减轻后能继续行走。随着步行距离增加,症状缓慢加重,出现上述症状之前的站立时间或行走距离逐步缩短。
4.感觉麻木。部分患者不会出现下肢疼痛,仅出现下肢麻木感觉。(下肢指人体腹部以下部分,包括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和足部。)
5.其它。鞍区感觉减退或消失,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小腿或足部肌肉萎缩、肌力减低、下肢无力、足背伸无力。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足下垂或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疼痛。
诊断及鉴别性诊断
1.诊断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腹痛史。
常发生于青壮年。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都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健放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影像学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肌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部分及程度。)
2.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股骨头坏死、骶髂关节结核、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等疾病鉴别。
一般疗法包括卧床休息、功能锻炼、物理疗法等。病变重者及伴随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待诊断明确和病情改善后再逐步增加活动。在这期间,加强营养。李志铭中医辩证治疗主要通过中药汤剂(李志铭验方)、中药制剂中成药、膏方实现治疗,该病症还可通过针炙、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在西医领域则是通过辨病治疗。
李志铭验方:强肌通督汤
功效:升阳壮肌、温寒祛湿、化瘀通督。
药物:葛根、黄芪各30克,巴戟天20克,桂枝、独活、川芎、路路通、牛膝、狗脊各15克,土鳖虫、全蝎、水蛭各10克,细辛、血竭各5-10克。
方解:方中以葛根、黄芪为君药,葛根能解肌润筋,《伤寒论》用以治“项脊拘急”。《本草正义》谓其“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黄芪为补看书升阳之主药,古云“气为血帅”,要活血必先行气。两药配合,有升阳益气、强肌补督之功。巴戟天、桂枝补肾通阳,独活、川芎、细辛祛寒湿、通经络,均为臣药。再佐以土鳖虫、全蝎、水蛭、血竭、路路通诸药活血化瘀,搜风剔邪,可使变性之椎间盘恢复弹性,使突出的纤维盘收缩复位,令督脉通畅,有“通则不痛”之功。使以狗脊、牛膝养肝引经,使药性直达病所。诸药配合,起到益气强肌以补肾、祛寒除湿以温督、活血化瘀以通督之用。叔脉通畅,诸症可解。
临床应用:气虚重者加红参5~10克;寒重者加熟附片10~30克,蜈蚣2~3条,白花蛇1~2条;湿重者可加白豆蔻、肉豆蔻各10克,或藿香、佩兰各10克;瘀重者可加桃仁、红花各10克,或田七、泽兰各10克;肾虚重者可加补骨脂30克,松节10克,或鹿角霜10克,桑寄生20克,或吴茱萸10克,肉豆蔻10克;便秘者加生大黄10克,火麻仁30克;郁久化热者可加地龙、知母各15克,或加黄柏15克,丹皮20克;下肢痛甚者可选加海风藤、威灵仙、鸡血藤各30克,或白芍20克,甘草10克。
经典医案1:七旬老人腰痛十余年 彻底治愈
黄某,男,72岁,退休。
首诊(2009年2月10日)
主诉:腰痛10余年,加重两周。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腰部疼痛,遇劳加重,休息后缓解,两周前患者因弯腰刷牙时再次出现腰痛,休息后不能自行缓解,仰卧不能,坐下起立均有困难,左下肢放射痛,举步艰难,曾在X医院治疗未见明显效果,今由两人扶持来诊,现患者腰痛明显,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放射性刺激及麻木感,直达足底部。
查体:腰部向左侧侧弯,活动范围缩小,伴有明显的压痛,左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质暗红,苔白厚,脉沉弦,尺弱。腰椎CT检查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L4/L5继发椎间管狭窄。
诊断:腰突痹(气虚肌弱,肝肾亏虚,瘀血阻督)。
治法:益气强肌,活血化瘀,蠲痹通络。
方剂:强骨通督汤加减。
药物:黄芪、白术各50克,丹参、葛根、桑寄生、火麻仁各30克,防风、独活、泽兰、巴戟天、海风藤、乌梢蛇、路路通各15克,土鳖虫、三七、水蛭各10克,细辛5克。7剂,每日剂,水煎服。并配火罐、推拿五次。
二诊(2009年2月17日)
患者诉服上方3剂,症状明显改善,可以行走,但觉无力,此次自己行走来就诊。
体查:脉沉缓,尺弱,舌红苔白厚。守上方,去泽兰、火麻仁,加杜仲15克,枸杞20克,再服7剂。肝主筋,肾主骨,患者行走无力,加之年过七旬,肝肾亏损明显,予以杜仲、枸杞加强被肝肾、强腰膝力度。
三诊(2009年2月24日)
上症基本消失,能自行行走两里路及爬7层楼。
体查:腰部无压痛、真腿抬高度验阴性。富士康上方再进10剂巩固疗效。2009年9月随访,未复发。2010年春节,特来致谢。
经典医案2:腰部疼痛7月余 三诊治愈
韩某,女,46岁,深圳X公司职工。
首诊(2000年3月8日)
主诉:腰部疼痛7月余。患者7月余前弯腰拾物时出现腰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疼痛,行动困难,曾于多家医院诊治,查腰椎CT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伴L2-L5椎体肥大性改变。曾用封闭、牵引、中西药治疗等,症状未见缓解。伴有腹部胀痛,食欲不振,二便调。
检查:腰部疼痛,侧弯时腰部疼痛明显伴活动受限,右下肢小腿内侧皮肤痛,湿、触觉减退。脉象沉滑,舌质暗红,苔白厚腻。
诊断:腰突痹(湿困脾肾,气滞血瘀,督脉不畅。)
治法:湿肾健脾,祛湿通络,化瘀通督。
方剂:强肌通督汤加减。
药物:黄芪30克,葛根20克,白术、海风藤、路路通、鸡内金、乌梢蛇各15克,土鳖虫、泽兰、藿香、三七、肉豆蔻、白豆蔻、独活各10克,细辛5克。7剂,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二诊(2000年3月15日)
患者诉服上药4剂后,腰腿痛及腹胀减轻,可直腰,饮食增加,二便通畅。脉像略滑,舌质红,苔稍厚。
处方:患者湿邪渐化,上方去泽兰、藿香,加杜仲、川断、桑寄生各20克补益肝肾强腰膝;丹参20克活血不伤正,通络行滞缓解瘀痛。7剂,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
三诊(2000年3月29日)
患者诉诸症改善,腰腿疼痛基本消失,活动正常,可以自主行走3里路而不觉得劳累,腹无胀痛,纳可。
体查:脉缓,舌苔薄白。
处方:黄芪、枸杞各20克,白术、白芍、巴戟天、补骨脂、狗脊、杜仲、川断、鸡内金、防风各15克,桂枝、三七、陈皮、法半夏、土鳖虫各10克。10剂。并嘱其加强锻炼,以资巩固。
2000年9月随访,未见复法。2002年,其女儿生日,照料产妇及幼儿,均未出现腰痛。2011年8月因感冒前来就医,腰痛一直未复发。
腰突痹预防调理
1.急性期应睡硬板床,卧床休息1~2周。
2.注意腰部保暖,避免着凉。纠正不良体位和姿势。
3.患病期间预防感冒,咳嗽、打喷嚏可加重腰痛,保持大便通畅。
4.症状明显好转后,可逐步进行背肌、腰肌锻炼,并在腰围保护下,下地做轻微活动,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以免诱发腰突复发。
5.常做“飞燕功”动作锻炼,可以强健椎间盘。即模拟燕子的姿态,在床上每天进行锻炼,可以使腰背的肌肉和韧带强健有力,保护椎间盘不突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