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通常根据病因的不同及发病的急缓分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及慢性胆囊炎三种类型,下面给大家分别说说清楚:
一、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初期的炎症可能是结石直接损伤受压部位的胆囊黏膜所引起的,细菌感染是在胆汁淤滞的情况下出现。主要原因有:①胆囊管梗阻:胆囊结石移动至胆囊管附近时,会堵塞胆囊管或嵌顿于胆囊颈,嵌顿的结石直接损伤黏膜,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滞留、浓缩。高浓度的胆汁酸盐具有细胞毒性,引起细胞损害,加重黏膜的炎症,引起水肿甚至坏死。②细菌感染:致病菌多从胆道逆行进入胆囊、或者经血液循环或经淋巴途径进入胆囊,在胆汁流出不顺畅时造成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其他有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常合并厌氧菌感染。
病变开始时就有胆囊管梗阻,胆囊黏膜充血、水肿、胆囊内渗出液增加,胆囊肿大改变。如果这个阶段采取措施解除梗阻,炎症消退,大部分组织会恢复原来的结构,不遗留瘢痕。如果病情进一步加重,病变波及胆囊壁全层,血管扩张,胆囊壁增厚,甚至浆膜炎症,有纤维素或脓性渗出,发展至化脓性胆囊炎。这时候虽然治愈了,但是也会产生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化,容易再次发生胆囊炎症。胆囊炎反复发作则呈现慢性炎症过程,胆囊可完全瘢痕化而萎缩。如果胆囊管梗阻未解除,胆囊内压继续升高,胆囊壁血管受压导致血供障碍,继而缺血坏疽,就会形成坏疽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常并发胆囊穿孔,多发生在底部和颈部;如果胆囊整体坏疽,胆囊功能就会消失。急性胆囊炎的炎症可累及邻近器官,甚至穿破至十二指肠、结肠等形成胆囊胃肠道内瘘,可因内瘘减压反而使急性炎症迅速消退。
这种急性胆囊炎以女性多见,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的疼痛。开始时仅有上腹胀痛不适,逐渐发展至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是常见的诱因。疼痛会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伴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如病情发展,疼痛可为持续性、阵发性加剧。病人常有轻至中度发热,通常无寒战,可有畏寒,如果出现寒战高热,表明病情严重,可能发生了胆囊坏疽、穿孔或胆囊积脓,或急性胆管炎。少数1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症状,这可能是胆色素通过受损的胆囊黏膜进入血液循环,或邻近炎症引起奥狄氏0括约肌痉挛所致。有些病人因合并胆总管结石导致黄疸。血液化验检查白细胞升高(老年人可以不升高)。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半数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少数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超声检查时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4mn),有胆囊结石的强回声,其后有声影。诊断不能确定时可以做CT、核磁共振鉴别。
二、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发生的比较少见,发病原因不是很清楚,通常在严重创伤、烧伤、腹部非胆道手术后,如腹主动脉瘤手术、脓毒症等危重病人中发生,大多数病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有些长期肠外营养、艾滋病的人也会发生。这种胆囊炎的病理变化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相似,但是病情发展更迅速。致病因素主要是胆汁淤滞和缺血,导致细菌的繁殖且胆囊血供减少,更容易出现胆囊坏疽、穿孔等并发症。
这种胆囊炎多见于男性老年人。症状表现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相似。腹痛症状常因病人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被掩盖,使其容易误诊漏诊而延误治疗。对危重的、严重创伤及长期应用肠外营养的病人,如果出现右上腹疼痛并伴有发热症状时应该警惕这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右上腹压痛及腹膜刺激征阳性,或摸到肿大的胆囊、墨菲氏征阳性时,应该及时作进一步检查。由于发病早期超声检查不易诊断,CT检查对诊断有帮助,无法确诊时可以进行而肝胆系统核素扫描确诊。
三、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持续的、反复发作的炎症过程,绝大多数的病人胆囊内存在结石。慢性胆囊炎的特点是胆囊黏膜下和浆膜下的纤维组织增生及单核细胞浸润,随着炎症的反复发作,使胆囊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囊壁增厚并逐渐瘢痕化,最终导致胆囊萎缩,甚至完全失去功能。
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常不典型,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的发作史。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腹胀、腹痛症状,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多在上腹部,可牵涉到右肩背部,很少出现畏寒、高热或黄疸症状,有时候会伴有恶心、呕吐症状。
当出现右上腹或中上腹腹痛反复发作合并胆囊结石的人,应该就是慢性胆囊炎。可以通过腹部超声、CT等辅助检查进行确诊,并和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右肾及输尿管疾病相鉴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