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很多女性无法言喻的痛。
“大姨妈”光临,多数妹纸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痛经现象,轻者忍忍就过去了,但痛经严重的,不仅不能下地走路,甚至会出现晕厥情况。
中医将痛经辨证分为五种证型:
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型。治疗上,建议以艾灸+推拿疗法为主。首先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自己的疼痛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再看看如何对症治疗。
需要注意的一个共同点是:一般在月经前5天至一周左右,开始施灸,每次可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1次,直至月经来潮则停止。气血虚弱型可在月经结束后继续施灸4天。湿热下注型一般不灸。
不良情绪会导致气滞血瘀型痛经
这类痛经一般是由于不良情绪引起的。比如经常生气,恼怒,遇事爱钻牛角,想不开,动不动就郁闷,这种类型的人平时经气就有失通畅或经期情绪波动较大,暂时影响了经气,经气不通则血液运行受阻而瘀滞。
常表现为小腹胀痛或刺痛,按揉腹部疼痛反而加重,有时伴有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量少,经色紫黯,血块较多,血块排出后疼痛减。
艾灸:取三阴交、中极、血海、太冲、次髎穴。
如若有胸胁胀痛,加阳陵泉、光明,若腹胀明显,加天枢。一般在月经前5天左右,开始施灸,每次可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1次,直至月经来潮则停止。
受寒引发寒湿凝滞型痛经
寒湿型痛经比较好分辨,患者会直接告诉大夫自己“受寒”了,所以明显的受寒史是辨别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类痛经常表现为小腹冷痛,热敷或饮热水后疼痛缓解——因此遇到寒湿型痛经,不少女性患者会选择自己弄个热水袋暖暖腹部,以减轻疼痛;此外,这类痛经经量比较少,颜色发黯发黑,有血块,患者脸色发青发白,怕冷,经常手脚冰凉,可能伴有腹泻。
艾灸:取三阴交、阴陵泉、地机、子宫、关元穴。
每次选3穴。腰痛重者,加灸肾俞、次髎。在月经前5天左右,开始施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1次,至月经来潮则停止。
体虚,谨防气血虚弱型痛经
平时体质较虚,面色发白或发黄,缺少光泽,常有精神疲惫,肢体乏力感。常在经期中或结束后感觉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揉按之后有所缓解。有的伴有月经量少,颜色较淡。
艾灸:取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脾俞、胃俞。
从月经前5天开始施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1次,至月经来潮则停止。经净后,可继续施灸4天。
肝肾亏虚时,头晕耳鸣经后显
如果你平时常有腰膝酸软感,或头晕耳鸣,或潮热汗出,眼眶晦暗的症状,在经期过后,可能会更加明显,这正视肝肾亏虚的典型症状,需要多加注意。这类型的痛经,特别是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血色泽偏淡,发黯,量较少。
艾灸:取三阴交、足三里、太溪、肝俞、肾俞或八髎穴。
头晕耳鸣者,加灸悬钟穴。一般从月经前5天开始施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天1次,至月经来潮则停止。
湿热下注型
平时白带较多,颜色黄稠,有臭气。经期小腹疼痛,拒绝按揉,热敷也不会缓解,并且小腹有灼热感。这类痛经一般不采用艾灸的方法,这里只是提示一下它的基本表现,治疗上建议采用点穴推拿方法。
治疗痛经——按摩地机
地机穴是足太阴脾经的郄穴。中医学认为,脾有生血和统血的作用,脾所生、所统的血,直接为子宫的行经提供物质基础。郄穴为气血深藏聚积之处,能疏调脾经经气,通调任脉气机,因此可以达到调经止痛的功效。
地机穴在小腿的内侧,胫骨内侧髁下凹陷处四横指的位置。有痛经症状的女性,在每个月月经前几天和月经期间,可以自己用力点按地机穴,并且维持一段时间,直到疼痛缓解。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在阴陵泉直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功能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2019第二期程氏针灸十项全能保健调理师课程表(6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