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精准辅助手术 弯了17年的腰直了
福医二院脊柱外科完成一例“珠穆朗玛峰”级别高难度脊柱截骨矫形手术
泉州网4月3日讯 (记者 林志安/文 受访者/供图)31岁,身高仅有1.17米,体重才15公斤左右。17年来,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小张饱受病痛折磨,后凸畸形使他的背越来越驼,走路越来越吃力,无法挺直腰杆的他甚至快忘了天空是什么样子的。
小张在父母的陪同下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福医二院”)就诊。3月26日,该院脊柱外科医生与麻醉医生、神经监护技师、手术室护理团队等密切配合,克服矮小症、强直性脊柱炎、气道狭窄、颈椎活动受限等难题,在“天玑”机器人、脊髓神经监护等高精尖设备的辅助下,顺利完成高难度的脊柱截骨矫形手术。术后,小张严重的驼背畸形获得完美矫形,近十年来第一次可以平躺睡觉。
手术前,小张后凸畸形严重无法挺直腰杆,眼睛只能看向地面。
“天玑”机器人等高精尖设备助力,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后,病房里的小张已能下地站立。
31岁男子身高仅1.17米 不手术将变成“折叠人”
南安人小张被强直性脊柱炎困扰十多年,之前曾在省内多家医院求医未果,病痛逐渐加重,一年前经多方打听找到福医二院免疫内科国务院津贴专家林玲教授就诊。林教授惊讶地发现,31岁的他身高只有1.17米,体重才15公斤左右,病痛折磨之下,他的脏器功能等受到严重影响,
像小张这样的身体情况,马上手术是不可能的,身体吃不消。免疫内科林玲教授先对他进行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调理,等他的体重增长到30公斤左右,才放心将他交给脊柱外科进一步诊治。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个特点,睡觉时喜欢垫高枕头,驼背睡觉,因为这样睡觉时疼痛感会较轻,但是睡醒后身体僵硬,结果只能垫更高的枕头,如此恶性循环往往导致严重驼背,想要再伸直就非常困难,久而久之就形成严重的驼背强直畸形。”福医二院东海院区脊柱外科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俞海明介绍,脊柱畸形造成小张生活上极不方便,他无法正常平视看前方,只能看脚下地面,更看不了天空。“腹腔的容积、胸部的容积都降低了,对内脏造成压迫,这种情况下,需要做一个复杂的脊柱截骨矫形手术。”俞医生说,“小张才31岁,还处于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期,如果不做手术对病情进行阻止,继续发展下去他就会变成‘折叠人’,整个脊柱弯曲折叠,脑袋都会穿到两条腿中间去。”
智能机器人辅助 医生精准定位打钉
“脊柱手术,90%以上属于4级手术,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稍微不慎就可能导致病人瘫痪。脊柱截骨手术在脊柱外科里更是属于‘珠穆朗玛峰’级别的手术,一般的医生根本不愿意去碰它。”俞医生表示,做这样的手术,主刀医生必须经过充分的、高级别的培训,此外还需要高精尖设备的支持。
“我们之所以有能力做这个手术,离不开去年9月医院购入并投入使用的全省首台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天玑’。”曾在英国皇家国立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接受一年半复杂脊柱畸形培训的俞医生介绍说,“打钉是整个手术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所有操作都要建立在打钉的基础上。但是病人矮小,先天发育不足,骨骼细小,结构跟正常人不一样,即便是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一时也不知道从哪里打钉,而只要稍微打偏,病人就可能瘫痪。有了‘天玑’的辅助,它呈现的是三维结构,可以规划得非常好,10枚椎弓根螺钉,打的位置非常精准。”
除了智能机器人,全透光碳纤维手术床带来的无遮挡效果、3DC-臂X光机在术中呈现的三维立体影像、能在切掉骨头的同时确保脊髓不受损的超声骨刀以及术中神经监护等高精尖设备,都为手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多学科密切配合 7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除了硬件设备的保驾护航,手术的顺利完成,靠的是多学科之间的密切配合。
首先,麻醉这关就是一项难度很大的考验。“按道理麻醉插管是麻醉师每天都需要做的普通操作,只要患者的脖子可以充分后仰就很容易可以完成插管操作,但是对于像他这样严重驼背,脖子活动受限无法后仰的患者来说,插管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他又是矮小症患者,气道非常狭窄,必须有非常丰富的气管插管经验才行。”该院麻醉科何荷番主任、陈志远主任亲自上阵,在可视喉镜和纤维支气管镜双镜联合之下完成插管,“因为病人是小公斤体重,在麻醉上各方面都要考虑,包括血液的保护、呼吸道的管理,还要兼顾心肺功能、肾功能。”
在手术过程中,必须对病人进行脊髓神经监护,该院经验丰富的神经监护技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截骨矫形过程中,病人的神经会发生变形,这个变形到什么程度病人能够接受呢?以前做手术,经常用的是‘术中唤醒试验’来确保神经安全,手术做到一半,让病人醒一下动一动。这种做法既麻烦又不安全,一旦发现问题就晚了。”俞医生介绍,“现在不一样了,有专门的技师监测,只要一碰到神经,机器就会报警,提醒医生注意。手术中每一个步骤精细化,医生对达到的效果也了如指掌。”
小张的手术持续了7个小时,俯卧的特殊手术体位也给护理团队出了难题,“如果我们的护理人员没有丰富的经验,病人可能出现压伤、破皮、出水泡,不利于术后恢复,严重的还有可能神经受损,甚至眼睛失明。”手术室护士长倪秀琴说,由于术中护理到位,小张没有出现这些并发症。
母亲心酸讲述:
为儿看病倾尽所有 盼好心人伸出援手
3月26日,小张的妈妈戴女士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了7个多小时,术后,医生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发照片给她告诉她一切顺利。戴女士噙着泪花,颤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手机屏幕上,她迫不及待地将好消息转发告诉给亲朋好友。
病痛不仅折磨了小张17年,也折磨了小张的父母17年。戴女士说,儿子的病起始于14岁时的一次高烧,从那以后他老是说骨头酸痛,且经常发烧。“无奈只好辍学,我在家照顾他,只靠他爸爸出去打工赚钱。”戴女士说,儿子的背一天天弯下去,睡觉只能蜷缩着身子,原本活泼可爱的他变得孤僻自卑,“十几年来,带着他到处寻医问药倾尽所有,连老家自建的房子都卖掉了”。
术后,小张的身高为1.41米。3月30日,他在病房已能下地站立。不过,要想恢复如常,小张还需进行两次髋关节手术。戴女士说,这次手术用光了他们四处借来的8万多元,而接下来的手术费用还要15万元左右,身无分文的他们实在不知如何是好。
刚刚燃起了一丝希望,却马上遭遇现实的残酷,与病痛抗争了17年的家庭已经风雨飘摇,如何能够承受得住?如果您想帮助小张,可通过扫描戴女士的微信收款二维码献出您的爱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