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区南邵四合新村的张氏名山堂中医门诊部,有一位擅长骨伤正骨的张海涛大夫,他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祖传张氏正骨”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
“祖传张氏正骨”的正骨手法将外用膏药和夹板相结合,特色鲜明,疗效明显,实用性强,在民间正骨医术中具有一定代表性。2007年,经过专家论证,“祖传张氏正骨”项目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耳濡目染 接手祖业
正骨,中医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是古代医学“三科”之一。“正”字在此指整治因骨关节损伤使肢体变形复原位的一门技术。
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把正骨医术学好、学精,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还需要传承人会武术。
张氏祖传正骨从1885年开始流传至今。张海涛自打记事儿起,就跟随爷爷张名山学习正骨手法,爷爷在诊所给病人看病,张海涛就站在旁边看。爷爷进城出诊,都不忘带上张海涛。后来,张名山还引导张海涛在自己身上练习正骨手法。在家庭的影响下,张海涛逐渐参与治疗,直到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真正从父辈那里接手诊所。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来找张海涛看病的患者也逐渐多起来了。
有人说,从小接触中医的人往往会走极端,不接受一切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但张海涛却不是这样,在他的诊所里,X光机是必备品。再加上妻子以前在手术室工作的经验,如今的祖传张氏正骨不光是传统的“夹板”固定、正骨按摩、外用膏药了,张海涛经常依据病情配合X光片为患者治疗,这也是第四代传承人的一个创新之处。
夫唱妇随 传承技术
骨折病人往往是突发的,为了及时患者治疗,张海涛往往是24小时工作。不知从何时起,张海涛给患者看病时,身边多了个“助手”——他的爱人李洁。上世纪90年代初,张海涛和李洁结婚。李洁在医院手术室工作,接触的都是西医,此前对正骨手法不以为然,直到近距离接触了张海涛为人治疗的过程,才渐渐改变了态度。为了支持张海涛的工作,李洁辞去了工作,和张海涛共同打理诊所。
为了更好地把祖传张氏正骨传承下去,张海涛将诊所从交通闭塞的马池口楼梓庄村搬到了四通八达的南邵大桥四合新村,从单一的中医骨科发展成为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放射科、中西药房、针灸理疗等在内的门诊部。扩建这家700平方米的中医门诊部,张海涛一家可以说倾尽所有,李洁却毫无怨言。
“我也想把这张氏正骨更好地传承下去,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当然需要付出很多:房子是租的,新买的X光机一个就30多万,我把多年的积蓄都拿出来,还要贷一些款。但我觉得人活着不能只为了钱。如果能把技术学到手,那就是无价之宝,而且可以把我的儿子、女儿培养起来,让张氏正骨的路越走越宽。”
儿女有望 延续绝学
说到传承,张海涛有意从小培养他的女儿和儿子作为第五代传承人,想把自己的正骨手法延续下去。现如今,张海涛的女儿张鸿扬已大学毕业,她放弃了很好的工作机会,选择在诊所里为父母帮忙,挂号、抓药、分诊、咨询服务,她样样精通。她说,这可能就是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她是祖传张氏正骨的传人,无形中肩上就扛起了一份责任。
“从我出生起就在接触这些技术,这是一点一滴地融入到自己血液里的。虽然说现在我的技术还没有爸爸专业,但要是有病人来咨询,也能回答得有模有样。”
除了女儿张鸿扬,儿子张鸿正也是张海涛的一个希望。今年16岁的他被同学们称为“小张医生”。
“我从小就受到我父亲的熏陶,经常看他给别人看病,也慢慢对张氏正骨有了兴趣。平时要是在学校,同学有受伤什么的,第一个都是问我能不能弄。有时给同学揉完,他觉得好点儿了,我就特别高兴”,张鸿正说。
或许是因为一份责任
张海涛再难也愿意坚持下去
或许是因为一份信任
李洁再苦也愿意陪伴左右
或许是因为一种习惯
子女再累也愿意留在诊所帮忙
或许,这就是对传承最好的诠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