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腰椎疾病百科

中医正骨脊柱复位方法有哪些(正骨复位手法)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也。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盖正骨者,需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

由此可知,中医正骨手法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技巧性,反对采用粗暴手法整复。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及同行业老师交流中,对中医正骨手法的运用有着深刻的体会,现总结中医正骨脊柱手法3点心得体会如下:

沈国权教授在对国内外手法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认真探索了中医传统脊柱手法的安全性和方法学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提出了“脊柱微调”的概念。所谓的脊柱微调,就是不同以往的长杠杆整复,是手法直接作用于病变节段的棘突或横突上发力,力矩相对较短,亦可称为短杠杆手法。

1、脊柱手法的可控制性表现在3个方面:

(1)目标阶段的可控制性,体现定位的准确性;

(2)脊柱被动运动幅度的可控制性,体现动作的精巧性;

(3)手法力量的可控制性,体现动作的灵活性。传统观念,长杠杆手法操作中的引导阶段是医师可以控制的,而在加力推冲阶段则是不可控制,动作一旦做出就不可撤除。

沈教授认为微调手法由于直接作用于目标节段的棘突或横突,更为准确精巧灵活,不仅在引导阶段可以控制,即使手法的加力推冲阶段同样可以加以控制。

而长杠杆脊柱手法操作过程中,手法力要通过多个应力传递联结才能最后作用于目标阶段,这些应力传递联结又或多或少存在解剖和病理上的差异,给传递联结的调整和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临床上常有难以准确定位于目标阶段的事例,传递过程中均有能量损耗,这样就形成了应力分布在各连接的不均匀分布。

2、从手法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快速运动的方法学缺陷在于:

(1)动作控制的困难性和不易撤除性;

(2)高能量特性。那么从手法安全性和对临床医师的职业健康角度出发

3、理想脊柱手法的标准应该是:

(1)最轻的手法动力;

(2)最小的脊柱被动运动幅度;

(3)最准确的目标作用节段;

(4)100%的调整成功率。

短杠杆手法直接施力于病变节段,通常以组成该节段上下两椎的棘突或横突为骨杠杆。与长杠杆手法相比,在手法的可控制性方面,较长杠杆手法更为准确。由于短杠杆手法直接在病变节段的棘突、横突或关节突上发力,只要操作者对人体骨性标志熟悉,就很容易准确地控制所要整复的节段位置。

其次,短杠杆手法避免了手法应力的多连接传递,应力最大的阶段就是目标作用阶段,使非病变阶段不需承受额外的负荷,不会伤及无辜组织。再者,短杠杆手法的阶段被动运动集中于或限制于目标作用阶段及其邻近,因而脊柱的总体被动运动一般控制在5°~7°之内,而这一运动幅度范围在患者日常自身的生理运动范围之内,基本可避免脊柱内外神经、血管、脊髓等组织的应力性损伤。即使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加手法调整,也可在保证手法安全性的基础上,取得理想的脊髓减压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gtzz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