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是十二经穴和任督二脉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加以特定称号概括提炼出来的腧穴。根据这些特定穴的含义、分布特点和主治作用,分成“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下面我们对这些特定穴逐一进行解释,并附以歌诀,便于记忆。
1、五输穴
五输穴是十二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合称五输穴。
五输穴的记载最早可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里面写道:“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古代先贤把经脉中经气运行的大小用溪水中水流的大小来形容,“井”穴多位于手足末端,似水之源头即泉眼,为经气所出之部位,故曰“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之前,似溪水尚且微小,为经脉中经气流行的部位,故曰“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之后,似溪水由小而大,由浅而深,为经脉中经气渐盛,逐渐充盈,故曰“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四肢腕踝关节以上,似水流已变大,且畅通无阻,为经脉中经气正盛,所过之处脉道充盈,故曰“所行为经”。“合”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似水流汇聚,流入湖海,为经气深入,会入脏腑的部位,故曰“所入为合”。
五输穴是临床常用之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难经 · 六十八难》有“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记载,一般井穴可以治疗神志疾病;荥穴可以治疗热病;输穴可以治疗骨关节疾病;经穴可以治疗喘咳;合穴可以治疗六腑病证。《难经 · 六十四难》中详细论述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后世依此为依据常用于临床取穴配穴使用,临床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同时也是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歌诀解释:由于五输穴又与五行相配,故又称“五行输”。按照歌诀的顺序出现的穴位分别是井穴、荥穴、输穴、原穴、经穴和合穴(后面会讲到原穴)六个穴位,例如手阳明大肠经:井穴是商阳、荥穴是二间、输穴是三间、原穴是合谷、经穴说阳溪、合穴是曲池,由于阴经以输代原,故阴经只有五个穴位,例如手太阴肺经:井穴是少商、荥穴是鱼际、输穴和原穴都是太渊、经穴是经渠、合穴是尺泽,以此类推。说到五行所属,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原则,阴经井穴以木为始,即井木、荣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井穴以金为始,即井金、荣水、输木、经火、合土。
2、原穴
脏腑之原气在腕、踝关节附近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我们称为“原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故又称“十二原”。阴经以输代原,所以阴经的腧穴和原穴是一个穴位,前面已经论述过。
那么原穴有什么作用呢?《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原穴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很重要,在诊断方面,脏腑的疾病,我们可以检查原穴周围是否有穴位反应;在治疗方面,我们通过针刺原穴,可以通达三焦,提振正气,抵御病邪。总之,原穴具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的作用。能背诵上面的井荥输原经合歌,原穴也就都能找出来了,我们还有单独的原穴歌:
3、络穴
络有联络、网络、散布的意思,络脉在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这个腧穴就称为络穴。络穴就是联络表里两经的腧穴,是表里两经经气相通的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络穴,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督脉之络穴长强,以及脾之大络大包穴共十五个,合称“十五络穴”。他们在生理上可以联络表里两经,治疗上就可以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
例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穴,既能治肺经本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疗其表里经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痛等病症。络穴除了单独使用,还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相配使用,称为“原络配穴法”。
4、郄穴
郄有空隙的意思,郄穴是经脉之气深聚的部位,大多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各有一个郄穴,共计十六穴。郄穴可以治疗相关脏腑、经脉的急性、发作性、疼痛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如手太阴肺经孔最穴治疗咳血,足厥阴肝经中都穴治疗崩漏出血等。阳经郄穴多治疗痛证,如足少阳胆经的外丘穴治疗颈项痛,足阳明胃经的梁丘穴治疗胃脘疼等。此外,脏腑病变还可以按压郄穴检查,协助诊断。
5、背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腰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的十二个经穴,均以相应脏腑的名称命名。大体依脏腑在体内的位置自上而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其中的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又简称“五脏俞"。背俞穴有扶正补虚、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偏于治疗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证。五脏俞还可以治疗五脏所主的组织官窍的病变。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相关的胆系病、眼病、筋脉病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又能治疗与肾相关的膀胱病、耳病、骨病及阳痿、早泄等肾系疾病。后面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歌里面会有背俞穴的定位歌诀,这里不再单独列出歌诀。
6、募穴
募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聚集于胸腹部的十二个经穴,又称“腹募穴”。其位置也大体与相关脏腑在体内所处的部位相接近。募穴有扶正祛邪、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偏于治疗相关脏腑的急性实证,如胃病多取胃经募穴中脘,大肠病多取大肠募穴天枢,膀胱病多取膀胱经募穴中极等。募穴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背俞穴配合使用,称为“俞募配穴法”。俞募配穴也可以用于诊察病证,协助诊断,这就是常说的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7、八会穴
八会穴是十二经脉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密切相关的精气所会聚的八个腧穴。八会穴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太仓,脏会季胁,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在主治疾病上,凡与上述八者相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应的八会穴来治疗。另外,《难经·四十五难》又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故八会穴也可以治疗相关热病。
8、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十二正经的经气与奇经八脉互通交会的八个腧穴,主要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由于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经气通过八脉交会穴相通,所以八脉交会穴既能治奇经八脉病症,又能治疗十二正经病以及该经脉所及的脏腑官窍疾病。临床上常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应用广泛,例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后溪配申脉治疗内眼角、耳部、项部、肩胛部位病以及发热恶寒的病症,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部、颊部、颈部、肩部病及寒热往来的病症,列缺配照海治疗咽喉部、胸膈部、肺病和阴虚内热的病症。
9、下合穴
下合穴是手足阳经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上的六个相应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理论提出的。其内容是:“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要穴,例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痢疾、肠痈;阳陵泉治疗厥证;委阳、委中治疗癃闭、遗尿等。
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足三里、阳陵泉、委中分别是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大肠、小肠的下合穴上巨虚、下巨虚在足阳明胃经(《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三焦的下合穴委阳在足太阳膀胱经(《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下合穴主治相应六腑病证。
10、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合的腧穴。腧穴所归属的经脉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脉称为他经,交会穴有一百个左右,大多分布在头面、躯干部。有的是在体表交会,有的则是在体内贯通。交会穴可以治疗相交会经脉上的相关病证,既可以治疗本经病,也可以治疗他经病。例如大椎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相交会穴,那么大椎穴既可治督脉疾病,又可以治疗诸阳经的相关疾病;三阴交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属于太阴脾经,它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也能治疗足少阴肾经病和足厥阴肝经病,这就是交会穴的特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