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下合穴是指手三阳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共计6个。
六腑之气下合手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称为下合穴。《灵枢.本输》“六府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穴位分布】
下合穴均分布在膝关节周围及以下的足三阳经上。
1、足阳明胃经:足三里(胃)、上巨虚(大肠)、下巨虚(小肠)。
《灵枢.本输》日:“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肠腑气于巨虚上廉与胃合,小肠腑气于巨虚下廉与胃合,故大、小肠的下合穴分别设在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与下巨虚穴。
2、足太阳膀胱经:委中(膀胱)、委阳(三焦)。
三焦通利水道,而又重在下焦,下焦又重在肾与膀胱,又因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所藏,赖气化而出。三焦主疏通水道,膀胱在人体下部,是三焦水液聚会之处,下焦气化正常,则水道通利,从而维持水液代谢的相对稳定。委阳穴为足太阳经之别络的起点,为三焦下合,有脉气与膀胱和三焦相通,故三焦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委阳穴。
3、足少阳胆经:阳陵泉(胆)。
胆腑之下合穴分布在本经上,又本为五输穴中之合穴,上下直接通联。
【功能主治】
《素问.咳论》“治府者,治其合”。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腑”。
主要用于治疗相应腑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1、足三里穴:足三里是一个多气多血的穴位,“肚腹三里留”,主治脾胃虚弱或虚寒腹泻、食积腹泻、痢疾、腹痛、食欲不振、失眠、风湿性关节炎等。不管是气滞还是气虚、血虚、胃虚或脾虚,按摩足三里穴都可以很好的缓解腹痛。
2、上巨虚穴:健运脾胃、舒经止痛的功效。主治胃脘疼痛、腹胀腹泻、肠鸣便秘、痢疾、溃疡性结肠炎、下肢痿痹、膝痛、腿部疼痛、腿部肌肉萎缩等。
3、下巨虚穴:具有调理肠胃、疏通经络、安神定志的功效。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病症。
4、委中穴:“腰背委中求”,主治腰痛、后背疼痛、下肢萎软无力、下肢疼痛、急性吐泻、腹痛、腹泻、小便不利、治疗遗尿、下肢丹毒等。
5、委阳穴:益气补阳、通利三焦、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腹满、小便不利、腿足挛痛等。配三焦俞穴、肾俞穴治疗小便不利;配殷门穴、太白穴治疗腰痛不可俯仰。
6、阳陵泉穴:疏肝利胆、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膝关节病症、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偏瘫、坐骨神经痛、扭挫伤、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肋间神经痛、胸胁挫伤、肋软骨炎、胸膜炎、胁肋痛、胆肝炎、黄疸、胆囊炎、胆石症、胃脘胀痛、嗳腐吞酸、呕吐呃逆、口苦、胆道蛔虫症、小儿惊风、破伤风等。
【知识链接】
合治内腑,即此六个下合穴可以治疗相应腑病。从这六个下合穴的所在经属可以看出,胃、胆、膀胱三腑与该经五输穴中的“合”相符位于本经,其余大肠、小肠合入于足阳明胃经,三焦合入于膀胱经。并非本经腧穴,何以能治疗本腑病?其间的关系及其理论依据何在?
从经脉根结标本理论来看,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其经气皆自肢端作用、分布于上肢及头面部,如手阳明根于商阳入于扶突,手太阳根于少泽,入于天窗;手少阳根于关冲,入于天席: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用,标在颜下合钳上;手太用之本,在外腕之后,标在命门(睛明)上一寸,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毗。皆不入内腑,手三阳经的所属经穴主治头面和外经病;一般不主治内腑病。
一、“是主所生病”是指该经脉腧穴所能主治的病证,由于大肠、小肠、三焦经一般的经穴不能主治其腑病,故其“是主所生病”中没有腑病。
二、只有下合穴オ能调治其腑病。
【下合穴歌】
胃经下合足三里,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取,腑病用之效必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联系QQ948744751 或请发送邮件至 94874475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